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康文华
[导读]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准确分析以及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一些相关的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整理房间、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测量等;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挖掘“隐性”劳动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内

康文华    陕西省富平县杜村小学  711700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准确分析以及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一些相关的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前提基础。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显性”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整理房间、烙饼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测量等;另一方面,更要善于挖掘“隐性”劳动教育资源。通过研究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上的一些内容,虽然并没有直接明确相关的劳动教育的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却是能够很好地进行劳动教育,使其认识到劳动的真正价值的内容。合理地利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相关“显性”和“隐性"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劳动教育,是每一名数学教师必须担负的时代性教育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87-01

        引言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把握育人导向,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一、挖掘资源,融合课程
        挖掘劳动与技术课程生活化的育人资源,开设劳动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融合道德与法治、语文、综合实践、科学、数学、体育等多学科中的生活化的课程资源。生活化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有,从不同学科中寻找、加强、落实到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劳动教育思想融于学科教学的各方面,做到润物细无声。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光要有教好自己所任教科目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劳动教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科目,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都是“隐藏”起来的。我们就要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渗透,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在讲解“整理与分类”一节时,就要搜集了很多的图片,有学习用品、玩具等等,在学会分类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劳动教育,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爱劳动的思想。
        二、利用数学之美,感悟劳动创造美的价值
        热爱工作是一种良好的品质,良好的内在品质。把特殊数学自由的美与工作教育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参与工作,取得成就,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得到工作带来的喜悦和精神满足。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从现实生活开始,然后告诉学生,这些生活模式包含了我们所学的基本形式,即数学源于生活,而不是脱离现实生活。学生生活的这种紧密联系,以熟悉的学习生活方式促进了学生生活。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
        智慧的数学不应该只是一个由讲解到接受、再到熟练的程序性学习过程,启迪智慧需要紧密伴随积极的数学思考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数学教学应渗透劳动教育,努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鼓励学生通过交流,丰富数学思考,开启数学智慧。
        四、让学生学会合作,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合理构建数学学习小组,每组好、中、差的学生合理搭配,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下,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主动帮助能力弱的学生;小组同学之间也可用自己的语言相互交流对一些疑难题目的想法、做法,以及对各科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也可交给学生一些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多说一说、议一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明白“我一人总不如全体更棒”这一思想。即让他们清楚“没有全班同学的团结就没有每个同学的进步,同时,没有全体的竞争也没有个人的成长”这一道理,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类似夺红旗性质的数学小组之间的学习竞争活动,在这种活跃的气氛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竞争能提供刺激,合作能提供力量,团结能走向胜利”的道理。
        五、借助数学文化,理解劳动的意义
        马克思对于“劳动创造人”的伟大论断指明了劳动对于人所以为人以及劳动对于人的发展的重大价值,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也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和存在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
        结束语
        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劳动教育不再是孤立的教育形式,践行劳动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有特色化的学校劳动教育模式,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扎根小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孙亦华.小学劳动教育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中小学德育,2018(11):43-45.
[2]郭红霞.开在枯寂荒芜的土地上的劳动教育之花——淮北苏皖边区的劳动教育研究[J].邯郸学院学报,2018,28(03):90-92.
[3]张耀宗.如何实施小学劳动教育[J].甘肃教育,2018(16):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