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罗琳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罗琳
[导读]

罗琳    沐川县实验小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60-01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学好数学的关键就是要学会解题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思维训练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开发学生智力、加强思维训练,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
        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呢?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最关键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用心地去学习,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才会调动他们主动思维的意愿。
        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情境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以下的思维以强动力。
        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我以故事引入:“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小动物们在开会呢?大象伯伯表扬大家工作十分出色。要给大家发奖品了。可是每个小动物要的礼品各不相同,小猪想要一颗棒棒糖;小马想要一只笔,小狗想要的奖品需要小朋友猜一猜,这个奖品能将小猪和小马想要的东西都换回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们导入新课,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课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此外,由小动物们想要的奖励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的引出课题。故事继续进行,一直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由小猪和小狗得到人民币的张数不同而引发矛盾,激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发现元和角之间的进率。本节课的练习我也是穿插在故事情境之中,“小狗舍不得花钱,把钱存了起来,它第一次存了两张,一共几角? 第二次存了三张,一共几元几角?”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面,自然而然的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整节课都呈现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联系生活实际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情境式教学是新课改下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把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变换形式,使其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性和开放性。通过创设符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情境,能够更直观、更巧妙地给学生呈现所学,引导学生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动物幼儿园32个小朋友春游时到森林饭店去用餐,老板小熊笑呵呵地说:“我们有5 张桌子,请随便坐。”班长小猴一听急了:“才5 张桌子,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小熊一听也不知该怎么办好了,它向小朋友求救:“聪明的小朋友,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 他们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 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学生初步地感受到了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在求知心理与问题之间制造了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重视科学训练,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1、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入手,让学生灵活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例如:34-6=?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学生多种解法思路如下(1)10-6+24=28  (2)14-6+20=28 (3)30-6+4=28   (4)34-10+4=28  (5)6-4=2  30-2=28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哪种解题方法好就灵活地运用哪种解法。 一道题采用了多种算法,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2、注重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探索思维。
        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形式。思维的方法有正面思考和反面思考,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及多方位观察思考问题等等。如:用6跟火柴能摆成4个三角形?怎么摆的?如果只从平面图形角度思考是无法摆成的,只有从立体图形角度思考才能摆成。又如:解答相差数量的应用题,必须弄清谁与谁比,大数和小数各是谁?已知谁?求谁?解题的思路是这样的:大数-小数=相差数  小数+相差数=大数  大数-相差数=小数 教学中,随时训练学生多角度地分析,思考,灵活选用解题方法,就能找到简便的解题思路。
        四、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开放性作业没有现成的算法与确定的答案,要求解题者善于联想、敢于创新,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注重发挥学生作业的自主开放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释放自我潜能,从而获得生动、立体、全面的发展。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拓展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如“兴趣小组有男生15人,女生25人,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再比如“要计算二年级有多少名学生,我们需要知道哪些数据呢?”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全年级男、女生人数来求;也可以通过每班人数或其他一些数据来解答。这道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真实的参照。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一些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的核心。低年级是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思维是今后思维发展的奠基石,因此,我们要动用各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