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小学生语文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陈丽芳
[导读]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问疑,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从司空见惯的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生疑出问,进而产生探究

陈丽芳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民族中心小学  444324)
【摘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培养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问疑,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现问题,从司空见惯的词语搭配、思想内容、布局谋篇等方面生疑出问,进而产生探究动力,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  质疑问难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90-02

        新课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生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让学生会“疑”、爱“疑”,这些都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引入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启发、诱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想问,从不想问到多问,从不会问到善问,以此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质疑呢?
        一、设计启发性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提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了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优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提问的针对性,突破教学重难点
        1.在重点处着力,引导学生设疑推导
        现行语文教材,课文篇幅都较长,如果没有重点教学,或抓不住重点教学,就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更不能发展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新课标很好地驾驭教材,研读课文,确定好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有的放矢,步步到位。学生教材有个特点,即课文很多中心句,我们如果能找到,抓住这句着力,引导学生设疑推导,就能使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因为中心句不仅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还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从而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经过层层推理,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2、从难点上突破,引导学生质疑释难
        难点,即超越了学生现有思维,中间存有跨度思维,甚至需要跳跃性思维。在突破难点上,就需要教师铺桥搭梯,引导学生步步思考、渐次深入、慢慢释难。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引导学生弄清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仔细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描写,告诉学生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朗读时体会作者是怎样写事物静态的。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①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②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榕树的千姿百态。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了质疑解疑的成功乐趣。
        三、多角度启发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和深化问题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了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四、开展针对性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般说来,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都是根植于知识的理解,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和前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学生观察常常不分主次,马马虎虎的现象。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他们懂得观察要有重点。例如,可以采用提供中心句的方式,帮助学生确定重点,如“课外兴趣小组多有趣呀!”或“我校喜事多!”,其重点分别是“有趣”和“喜”。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有选择地围绕重点进行观察,头脑中自然而然地萌生出“怎样有趣?”或“喜在哪里?”等问题。此外,还要注意进行“有次序”、“细致”、“抓住事物的特点”等方面的训练。
        思维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的和本质的特征,它总是与问题联结在一起的。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字、词、句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如《司马光》一课,有位老师抓住“慌”字,从字音、字形尤其是从偏旁入手,启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竖心旁?”“一起玩的小朋友怎么慌?”“司马光慌不慌?他怎么做?”如此等等。教师循此进行一环紧扣一环的思维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大大较强了。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武云霞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才智,2018,(33),165.
[2]胡群 基于“三学三展”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浅释[J].小学教学研究,2018,(29),28-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