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刘端
[导读] 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普遍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古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问并引起学生思考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渠道。

刘端    四川省广汉市广汉中学实验学校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检验课堂教学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最普遍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古语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问并引起学生思考无疑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渠道。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57-01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提问必须进行改革。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全面思考的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同步提升的目标。本文基于课堂提问有效性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因材施教进行提问
        传统的课堂往往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往往只有少数几个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思考,而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其中。这样的课堂提问无疑是无效甚至是失败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同时参与思考当中,这样教师提出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进行提问,例如分小组讨论,让小组讨论出一个一致的结果进行回答,如果小组内不能互相说服,则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或者是采取学生举手抢答,轮流回答等方式。用这些方式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形成有价值的提问。
        除此之外,由于不同学生对语文的感兴趣程度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同,因此不同学生对课本学习的领悟程度也不同。教师在提问时,也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置出不同的问题。对于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置一些较难的问题,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其全面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如“在看到围观枪毙中国人时周围人在欢呼,如果是你在现场,你会作何感想”;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出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和先生弃医从文有什么样的关联。通过不同问题的设置,以达到有效提问的目的【1】。
        二、科学合理进行提问
        课堂提问实现有效性的另外一个要点就是,课堂提问必须科学合理。一方面,提问内容必须契合原文的中心思想,紧扣本文的教学目标,全盘考虑教材的重难点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同时,提问还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设计出贴近学生思维方式和生活感受的问题,将学生与课本内容巧妙连接起来。例如在学习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被生活欺骗的情况,自己最终是怎么做的。在学完这首诗歌后,再遇到“被生活欺骗”的情况,又会怎样应对。这样把课本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讲,有感可发。
        另一方面,课堂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是具有创造性的提问,从本篇课文出发,向外拓展延伸,将相似的文章联系起来比较学习,使得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课堂学习氛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学习岑参的古诗《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例如以前学习过哪些著名的送别诗歌,从而引出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并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的异同以及情感表达手法的差异等。
        三、开展专项提问,做到有的放矢
        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专题模式,提升提问的针对性。以“花”的意象学习为例,就可以逐步优化提问体系。古代诗人经常将花朵指向个体,花开花落本是花朵的自然规律。当花开的,繁盛叶茂,欣欣向荣,诗人常以此比喻年少时光或得意的人生阶段,诗词中透露着意气风发、风头正劲。但是当花期要结束的时候,花败凋零的落寞景象,跃然于纸上,常用来指人才的衰落和人生的落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深入的文化层次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说,屈原的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可以向学生发问:“诗人为何会又如此的悲凉之感?”而苏轼一直都是一个乐观豁达的词人,在他的诗词中花儿凋零萎谢,常用来比喻人的自然衰老,虽然伤感,但是词语中透露着通透奋进的意味。他的《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其一》中写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久旱复遭雨,纷披乱泥沙。不折亦安用,折去还可嗟。弃掷亮未能,送与谪仙家。还将一枝春,插向两髻丫”。这里,可以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深入,讲述“不折”放任不管的状态,但是又有无用的遗憾,心中也是感叹不已,暗喻指人虽不能在位高权重的位置施展抱负,但是也不能自暴自弃,依然要活出自己,苏轼不仅是讲述花的命运,更是参透了人生的意义,提升对古诗的综合感知能力【2】。
        综上所述,优化创新提问设计在初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这种思想让我们更为深入地解读了语文教育的内涵,也让我们明确语文教育不应只限于本体内容的教学,而是应该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和养成和能力的拓展。
参考文献:
【1】白有华.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J].商情,2019(4):207.
【2】陈善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40):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