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模式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胡克平
[导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学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中学生塑造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也是落实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所在。尤其是当下新课改进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对于中学生素质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摆脱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枯燥、抽象的教学现状,提高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本文从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展开研究,

胡克平    湖北省京山市教学研究室  431800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学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中学生塑造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也是落实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所在。尤其是当下新课改进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对于中学生素质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摆脱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枯燥、抽象的教学现状,提高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热情。基于此,本文从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展开研究,为的是利用生活化常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科抽象学习难度,以此提升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水准,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中学生;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28-01

        一、中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要能始终围绕中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教学目标开展,即学生需要学什么,教师就要制定出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案,从而做到真正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这才是适合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导“勇担社会责任”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中学生需要担当哪些社会责任?”“如何去履行这些社会责任?”“在平时生活中的责任担当存在哪些缺陷?”这些都是中学生迫切需要了解的知识点。
        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采取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导入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元素,才能不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心灵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热情。此外,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多是抽象概念,学生往往学习理解较为吃力,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入实际生活案例,导入学生普遍熟悉的生活化场景,让学生以常态的生活事物完成对道德法治抽象概念的快速理解,真正实现降低学习难度、高效吸收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学生全面素养
        通过将中学生实际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相关道德与法治实例进行结合教学,可以帮助中学生养成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践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培养出道德与法治的实践运用和实践意识,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学习目标。通过把法治道德理论知识点与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结合思考,可以让学生懂得运用所学知识来妥善解决生活中实际碰到的问题,这无疑促进了中学生法治思维生活化以及道德意识常态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习和领悟道德标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学生在接触到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道德和法治内容后,会产生很多感同身受的共鸣,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发的与教师之间加大了互动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塑造正确的法治意识。此外,通过教师利用现实情境教学,把生活中特定的场景进行模拟重现,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课本中的情境事例,如“公交车让座”“网络诈骗”等情境,以此加强学生对道德理念重要性的理解,进而产生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心态。这种情景再现的生活化教学,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创新、动手等全面能力。



        二、中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
        (一)导入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通过与现实生活关联的相关实例进行讲解,可以最大化的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集中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当中,不仅保证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序高效的推进,也能确保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比如教师在讲解《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课的内容时,可以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故事化解读,让中学生了解到网络交友需要警惕的各个方面,以防在当下网络交友盛行的时代中受骗上当或者受到伤害等,也可以直接把某些新闻事件进行再现播放。这种生活化气息的课堂氛围下,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整堂课都在全神贯注的积极态度中进行,从而收获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始终围绕教材内容讲解,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让学生感同身受下把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比如在讲解“情绪的管理”这一节教材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自由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自发探讨生活实例中的情绪问题,让彼此分享交流情绪的管理方法和经验,教师只需要适时的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妥善管理自身的情绪问题。学生在轻松自由的交流学习氛围中,可以自主积极的把各类生活实际中碰到的情绪问题与教材进行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
        通常而言,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多是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化知识点,中学生往往难以做到透彻化的理解和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出符合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法治道德知识点的融合理解。比如在讲解《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这一教材内容时,往往中学生受限于自身认知水平,对于“责任”二字缺乏深刻的理解,更不懂自己在不同环境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导致了抽象化概念无法真正理解。
        此时教师可以引入与“责任”关联的生活化场景展示,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某些责任的场景再现。比如抗疫前线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救助病患于危难的救援视频,体现了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又如火灾中不惜牺牲生命来挽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的火场视频,体现了消防救援人员大公无私的爱国爱民情怀和军人的使命感。此外,还有很多鲜活的实例,如交警在大雨中指挥交通、教师挂着吊瓶仍然坚持上课,诸如此类,这些鲜活的生活化情境再现,可以深深震撼学生年幼的心灵,让他们明白“责任”这一抽象概念的崇高,从而帮助中学生塑造强烈的责任意识,轻易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三)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在导入生活化教学课堂和创设生活情景教学之后,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生活化实践教学活动,以此来不断培养中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真正将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之中,以此推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比如在教材《爱在家人间》一课讲解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具体的实践行为可以让学生自发进行。可以是帮妈妈整理家务,也可以是帮爸爸倒一杯茶水,也可以用平时积攒的零花钱为父母买一份小礼物,真正实现“学有所用”,让中学生把课堂所学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具体行为来提高自身品质。
参考文献:
[1]许多.让道德与法治课焕发生活的魅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9,13(16):25.
[2]高晓丽.道德与法治教学贴近生活的做法探寻[J].各界,2018,(12):106.
[3]黄艳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20,(11):17.
[4]李建英.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生活化思维——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9,(13):116.
[5]何荣春.中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