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韩慧杰
[导读] 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高中教育的所有科目中,数学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且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所以提高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中数学课堂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措施,以便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韩慧杰    新源县第二中学
【摘要】高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高中教育的所有科目中,数学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重要,并且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所以提高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高中数学课堂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提升措施,以便构建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32-01

        高效课堂不在于教师一节课讲了多少内容,而是通过教师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单位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也就是说,高效课堂不仅要注重在“量”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注重在“质”上的提升。
        一、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椭圆》一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了。
        二、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想象力
        多媒体能把知识内容具体形象的展示给学生,使其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立体几何一直是高中数学的教学难点,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几何,会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在平面上绘制立体图形,会受到视角的影响,难以纵观全局。多媒体技术易于显示图形的形成、变化过程,可将复杂的图形分解成简单的图形,让立体图形在平面内动起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领悟图形中各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度量关系和图形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如在设计和制作高二立体几何《圆锥的概念和性质》的课件时,用几何画板制作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动态过程,让学生从观察动态显示过程中积极思维,然后从中抽象出圆锥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并用发生式定义法给圆锥下定义。
        三、开展合作探究,创设良好学生氛围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中未弄明白的问题课后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请教老师,实现真正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没有问题就寻找问题,鼓励引导学生在同桌、临桌之间相互探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体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多地鼓励学生独立审题,合作探讨,把问题分析留给自己,这种做法的出发点就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教师再施以援手。
        四、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3,1),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4或2x-6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即通过合理设计疑问,以促进学生思维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时,要注意使设计的问题既达到了激疑目的,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了自己的解答时,教师不是马上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以一种激励其探索行为的方式,延迟对具体解答的评价,这样可以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互相啟发的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创造性设想,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优化教学理念,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善,在有效地课堂时间内,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迅速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要提高对数学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田世昆.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乔际平.数学学习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