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和建议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张力风
[导读] 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的要求,并且旗帜鲜明得提出了“读整本书”的实施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又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行为,也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文字所激励,从而用自身的经历去创造新的生活。所以,教会孩子如何去阅读,将会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张力风   华侨实验学校辰北分校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的要求,并且旗帜鲜明得提出了“读整本书”的实施建议。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又不仅仅是接收信息的行为,也是一种极其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文字所激励,从而用自身的经历去创造新的生活。所以,教会孩子如何去阅读,将会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关键词】读整本书  阅读策略  阅读困境  读书规划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02-01

        一、阅读策略
        一个优秀阅读者常使用的阅读策略有:预测、联结、图像化、提问、比较、统整、推论、转化、监控。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讲一下这些策略。
        预测:猜测与推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会让读者与书本内容紧密联系,平添读书趣味。
        联结:读着一些文字,联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情景,跟眼前的文字呼应起来,或联想到曾经读过的某一本书中的文字与我现在读的这段文字建立起了一种联系。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读懂我现在读的这些文字,这种思维活动就叫联结。
        图像化:把眼前的文字想象成画面。平常老师用的板书也是一种图像化的表现,图像化就是是思维的可视化,思维的电影。
        提问:带着小问题去读书,去书中找答案,如果书中没有找到很好的答案,就去生活中寻找答案,这种读书方法就是提问。
        比较:我们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多。如《可贵的沉默》这篇文章里,老师就会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在启发和引导下有了进步,沉默的可贵也被更深地理解了,学生的思想因这篇文章的启示会更成熟一点。
        统整:发现关键的信息,提炼统整段的主要内容,篇章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统整方式,就是孩子们读过的书多了,哪些书有相同的地方,去比较异同,得出对事物的判断。
        推论:一本书中不会把所有的答案写出来。我们通过一些信息推断出没有的,自己加工得出结论。
        转化:读完一本书,会想到自己的生活,想到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这本书就对他有了新的启迪;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站在十字路口选择的时候,曾经读过这样一本书让他不迷路,能够选择未来的方向,那么这样的阅读就转化成了创造未来新生活的动力。
        监控:读一本书,发现没读懂,可能发现前面读得不仔细,翻到前面再读一下,问题迎刃而解了,再翻到后面接着读,这是一种监控;还有就是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读者思考是画图呢?还是比较啊?以解决这个困难,选择合适的方法,这种自主灵活地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也是一种监控。
        这些阅读策略,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呈现出梯度上升的特点。低年段,我们建议培养孩子掌握运用“预测、联结、图像化”的阅读策略,中年段则是“提问、比较、统整”的阅读策略,高年段是“推论、转化、监控”的阅读策略。当然,这些策略不是割裂于每个年段,他们在能力的不断提升上还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低年段做好孩子预测、联结、图像化的阅读能力培养后,才能更好地培养提问、比较、统整、推论、转化、监控的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的建议
        ㈠做读书规划
        读书的规划,是对一本书时间的规划,和对读这本书时进行的策略性量化的规划。在平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根据自己的能力做读书的规划,且让学生积极主动使用阅读策略,起初可以是老师帮他们设计这类读书计划表或者读书记录卡,一定要根据年段特点,保护孩子的读书兴趣去适当设计。随着学生有了一定的能力,可以自主设计,更灵动多样。在学生能力范围内,规定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策略读书,培养策略性读书的意识。
        ㈡读好书
        1.由课文引出好书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节选(改编)自名著,其实是构建学生走进作家和作品的桥梁。根据课文内容与名著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课文内容相对独立,教师可以由教材引出对名著的介绍。比如《将相和》这篇文章改写自《史记•廉颇蔺相如传》,由课文带出对古典名著的介绍,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找来相关的名著读一读。若是课文内容与名著一些章节紧密相连,那么教师就可以引导鼓励学生去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读整本书的内容。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有专门的读名著单元,就是可以做此整本书阅读活动。还有我们在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从文章中我们被德国人的这种做法所打动,感到新奇时,老师们会自发推荐学生去读读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当读完这本书,我想也就对文章中的德国人的如此行为不足为奇了。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的同时,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面。可能有同学会被季老的语言文字所感染,会去读季老的其他优秀书籍,季老的散文写得很美,学生会不会去搜集阅读其他知名作家的优秀散文集来读呢?这是不是形成了多本书的链接性阅读。如果可以,学生可以做季羡林优秀作品集或者优秀散文集类的综合性读书活动。所以,这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意识。对于这类事例,我想老师们在平日里肯定生发过许许多多的想法和实践。
        2.教师推荐好书
        推荐方式有很多,如讲故事向学生推荐一本引人入胜的作品;用概括性的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向学生推荐一本书;结合生活中的契机向学生推荐一本书等。我想前两种方式大家都能熟练运用。最后一种方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老师们肯定也接触到过。举个例子:我的一个学生嫌平常学习累,辛苦,玩的时间少,总是喜欢抱怨,表示不满。这种情况下,我给他推荐了《命运之上》这本书,并限定了时间。等他来和我交流分享的时候,他很激动,说:“老师,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惨的人,比我惨十倍,和他比起来,我真的是太轻松太幸运了。”这是他一开始脱口而出的一句话,之后交流了许多要端正态度,好好学习类的话。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在及时而恰当的时机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目,让他自己用心去经历一个类似或相反的故事,触动他,教育他,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要有效的多。
        ㈢定期做读书交流
        当学生要做读书交流,本身这一要求就会大大的激励学生去认真投入读书,也是对读书的一个监控和挥发。交流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制作读书卡,读书笔记的互相欣赏,读书交流会,话题论坛帖子,视频剪辑,读书比赛活动等等,也可以利用“双课堂”模式有效监控挥发读书活动。
        读书交流也可以让学生的读书更有意义和价值,当形成读书圈,学生在交流中也会增加读书兴趣,加深读书感悟,更能将读书与生活密切链接。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正式的学习活动,它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开放性,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阅读,形成阅读素养。作为语文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提高认识,积极努力地去开展这项活动,为学生去创造最好的读书时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