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尹瑞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尹瑞
[导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

尹瑞   贵州省望谟县打易镇中心小学  贵州  望谟  552301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1----01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指示:“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小学数学学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师紧急而迫切的任务。那么,怎样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 以人为本,发扬民主,点燃智慧的火花。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小学数学教学中只重视了知识传授,忽视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也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要点燃学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努力创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才能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诱发创新意识。
        1.提倡教学民主,发挥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情感交流的气氛。当学生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小操作、小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整理、概括等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
        2.激发参与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主体。培养创新意识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的要求和核心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想法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活泼自主地发展,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 以极大的热情主动投入学习,从而培养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先让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比较、猜测圆柱与圆锥体积的大小,再通过实验验证从而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知识的形成是学生通过猜测、实验、发现再创造出来,具有主动性和情感性。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3.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在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教师相信学生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只有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造条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他们的个性和才能一定能够得到发展,那创造性的幼芽就会萌发出来。
        4.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做。


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往往与创造性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一名教师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做一个引导学生探求真理的导师。
        二、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虽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只要我们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创建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甲同学答错或答不上来,再请乙同学回答。在这种点对点的交流形式中,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规规矩矩地举手,耐心地等待老师特批的发言机会。这样不但埋没了许多聪明学生的智慧潜能,还扼杀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应提倡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幸福的体验中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教师提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答或学生提问学生答,创建网状的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
        2.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学生获取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情感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行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在与原有的认识和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获取新知,实现主动发展,也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三、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欲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为乐,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从而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才会产生创新。小学数学虽然缺乏应有的情绪色彩,这是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的一面,但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这是数学学科内涵的魅力,如能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学程序,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求知欲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满足,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产生创新欲望。
        四、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真正做到思学生所疑,想学生所想,以娴熟的教育技巧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畅游在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构成的思考天地。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小组学习,组间辩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只要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瑾瑜,《教师的必备素质》,中小学管理;
[3]李伟诗,《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特殊性及其专业水准》;
[4]朱琼敏,《近年来美国中小学教师素质状况和改进举措》.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