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问题式校本教研的中高年级作文教学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陆春华
[导读] 信息时代中,传统的教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学校和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研形式去提升教师的学术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成为新的教研模式之一。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从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式校本教研的推动过程,探讨问题式校本教研的成果,为提高

陆春华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尚德小学  530699
【摘要】信息时代中,传统的教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学校和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研形式去提升教师的学术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成为新的教研模式之一。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解决作文教学的问题是校本教研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从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式校本教研的推动过程,探讨问题式校本教研的成果,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字】农村小学;问题式;校本教研;中高年级;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108-01

        1.农村小学中高年级作文课学生的各类问题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在作文写作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集中为缺少写作兴趣、写作内容空洞、习作叙述多感想少。
        1.1学生缺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写作这种需要长时间积累、经年累月练习的学习内容,没有兴趣的支持很难得到有效的学习成果。在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多采用封闭式、命题式作文的指导教学形式,重视小学生习作的形式,对习作内容的重视度不足,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形成多样性的习作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养成关于作文写作的兴趣。
        1.2写作内容空洞
        农村小学的学生生活环境相对闭塞,教材上的有些习作练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这样的作文往往会成为无根之水,学生在没有生活经验的情况下很难写出有质量的作文。学习压力、课后作业、家务劳动、农活在农村小学生的生活中占据很多的时间,再加上缺乏相应的指导,很多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视而不见,严重缺乏观察、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学生习作中缺乏生活气息,缺少能够引起教师共鸣的真情实感。
        1.3学生习作中叙述多、感想少
        中高年级学生往往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习作练习,他们已经有了一些收集生活素材的意识,但也只是单纯的收集生活素材,并没有真正思考生活素材背后的情感、内涵。这就导致学生的习作中多是干巴巴的叙述和描写,缺乏学生自己的情感灌输,也就是说学生有所见却无所思。学生习作呈现出干瘪、无滋无味、没有感染力的原因就在于此,这与新课程标准改革中要求的真情实感差距比较大。



        2.基于解决问题的校本教研流程
        2.1第一个流程循环
        在问题式校本教研的第一个流程循环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写出第一版教案,并在年级组备课过程中与其他语文教师一起进行研磨。首先是现象诊断,这一环节中参与本次校本教研的教师都要带着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大胆分析、大胆探讨、寻求问题的突破。这一过程往往是教师们发现共性问题的阶段,这样能够为后续的问题解决奠定基础。其次是问题的聚焦,在现象诊断环节中教师们可以逐步从探讨交流中寻找到问题的主要脉络,将空话、套话逐渐剥离掉,暴露出教学问题的本质,这是后续教案提出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然后是模块分类,针对类似作文教学这样比较复杂、原因较多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在这一环节将其分解为多个小模块,即从作文教学问题分解为兴趣培养问题、素材积累问题、情感共鸣问题等,使作文教学形成一个拥有多个模块的系统工作,为作文教学现状的改善形成一个体系。最后是教学改进,既然教师们已经通过探讨和分析抓住了作文教学的本质,建立了教学改革的模块和系统,最后就需要落实到教学改进的具体措施,形成第二版教案。若没有这一环节,教师们前面的分析都是空话。
        2.2第二个流程循环
        完成第一个校本教研的流程后,教师需要在第一次授课后进行反思,反思后进行教案的修改,得到第三版教案。在反思得到第三版教案的过程中,教师们同样需要经历如第一个流程相似的过程。第一仍然是关于问题的提出,这里的问题是指教师们根据第二版教案实施教学过程遇到的新问题,也就是教学效果不如预期类的问题。比如教师在第二版教案中拟订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措施,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却未收到应有的效果。以问题式校本教研开展的“尚德杯”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为例:授课老师独立完成第一次作文课教案《一个水果引出的作文》。经备课组讨论磨课后进行修改,首先是修改题目为《有趣的作文》,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在现场的摸礼物活动中,观察台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然后进行口头作文,再引入书写。但是在试讲后发现,多数学生进行书写作文时,对于细节描写都是别人说什么他就写什么,基本上是人云亦云。第二教师们要反思新问题出现的原因,遇到和没遇到问题的教师都要参与进讨论中,总结经验教训,梳理提炼优势和不足。第三教师要针对新的问题提出新的针对性措施,针对于这一问题,备课组再次集体研磨,修改教学目标,观察台上的同学,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这样观察范围的扩大,有更多写作素材。同时还进行拓展:将写事转化成写人的作文。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尚德杯”课堂教学技能比赛中,学生能够依据指令,细致观察身边发生的事,进行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有写老师的,同桌的,台上的同学,或者表现特别的同学。拓展训练时,让学生找出写事和写人的异同,从中引导在课后将课堂的写事改成写人的作文。
        结束语:这种教研模式围绕教学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通过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一次次的发现问题、打磨教学措施来逐步贴近小学生的内心,寻找到小学生作文学习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中伟.兰州市J小学校本教研实施现状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2]江寒香.基于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