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分析 盘春风

发表时间:2020/8/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8月3期   作者:盘春风
[导读]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在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或无法解决的现实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疑虑、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进行思维活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起点,也是数学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打造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环境、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和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专业发

盘春风    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香坪镇中心学校  广东  清远  513300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在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或无法解决的现实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疑虑、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进行思维活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起点,也是数学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形成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打造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环境、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和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等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专业发展,增强与问题意识培养相关的教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96-02

        1引言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此外,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中的学习与创新技能(Learning and innovation skills)更是对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提出了新的要求。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在面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或无法解决的现实或理论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困惑、疑虑、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个体进行思维活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1]。在学习活动中,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思维的起点,只有当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激发求知欲从而进行深刻且富有创造性的思考[2]。小学是学生智力与技能发展的起步阶段,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是众多数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已有文献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经历,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探讨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方法,以期对实际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2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有效教学方法
        2.1打造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环境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及自我效能感[3]。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时,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即主张“学生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强调让学生从自己关于学习过程的经验和诠释中主动建构知识[4]。在课堂上,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数学教学课堂的主导权归还于学生。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心理、个性特点,教师要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赋予平等的学习机会,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的空间、心理距离。数学教师得到学生的充分信任后,鼓励学生主动并持续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在课堂中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表达。另外,数学教师应正确树立“学生拥有犯错误的权利”这一教学观念,接纳学生的任何意见和想法,并通过激励的眼神、真诚的微笑与热情的教学态度等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消除学生怕出错、担心被责骂的顾虑。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将“学生中心”视为一种教学原则,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并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使得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5],同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
        2.2创设合理的数学情境
        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由著名学者吕传汉、王秉彝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早些年提出了“情境—问题”数学教学理论并做了大量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情境—问题”数学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6]。数学情境是包含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一般可用文字、符号或图像语言来表示[7]。合理的数学情境应具有启发性、创新性、趣味性,例如以数学文化和数学史为题材的情境、与数学活动和数学实验相关的情境、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所创设的数学知识型情境等。数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在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8]。再者,小学生由于年龄导致天性使然,对于新鲜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数学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项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数学思维发展水平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分物游戏》一课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事先准备好12根胡萝卜。实物的直观展示不仅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把这12根胡萝卜分给3只小兔子,怎样分才能使每只小兔子得到一样多的胡萝卜呢?教师创设该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分。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探讨分给4只兔子、6只兔子时的情形,让学生找出其中存在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思考是否每次分胡萝卜时都是一样多,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平均分的概念和运用。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可以确保听课的质量,同时当自己的观点得到教师的验证时学生会获得强烈的自豪感、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提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并逐渐形成数学问题意识。
        2.3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为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数学活动经验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备受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9]。数学学习是一个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自我再创造的过程[10],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可为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提供必要的知识、方法、情感和观念[11],而数学活动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因此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数学活动所涉及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构建模型、解决问题、回顾反思、归纳推广等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意识的培养大有益处[12]。由于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较为欠缺,往往需要借助外部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数学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与习性,将动手操作环节引入到数学教学课堂中。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参与度,保持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与思维兴奋状态,还可以在手与脑的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在学生获得外部数学活动经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将外部活动转化为深层次的内部活动,提出更有创造性的数学问题,进而形成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搭积木比赛》这一数学教学内容,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为要求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时可以绘制的对应平面图。数学教师在向学生教学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要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利用身边材料亲手制作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圆锥体与圆柱体等。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的摆放位置,针对其对应的相关联系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的归纳推理做好准备,从而获得图形与图形之间、面与面之间等的绘制技巧。
        3结语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数学思维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迎合其爱好兴趣、学习习惯,制定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造出适宜的数学教学课堂,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新课标对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对数学教师来说也是一项新的挑战。因此,教师应专注自身专业成长,提升问题提出的能力,成为更好的问题提出者,同时加强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教学知识,转变固有的教学信念,在日常教学中主动尝试、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于课堂上,探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更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5, 10:40-43.
[2]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实施策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5(1):95-100.
[3]刘强、王连龙,陈晓晨.中小学班级环境的现状及改善策略——基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的调查[J].教育研究,2016,7:66-73.
[4]Schuh,K.L.Learner-centered principles in teacher-centered practice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4,20(8): 833-846.
[5]李子健,尹弘颷.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兼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辨[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8(1):70-82.
[6]杨孝斌、王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4):84-87.
[7]夏小刚,王秉彝,数学情境的创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育学报,2003,12(1):29-32.
[8]吕传汉、王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4):72-76.
[9]张奠宙,竺仕芬,林永伟.“基本数学经验”的界定和分类[J].数学通报,2008,47(5):4-7.
[10]黄翔,童莉.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应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关注的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08,28(1):40-43,91.
[11]宋运明.论数学问题提出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关系[J].数学教育学报,2010,19(6):34-36.
[12]马复.论数学活动经验[J].数学教育学报,1996,5(4):22-25,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