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逐步深入,多媒体教育手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已经进入各科教育教学,语言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在幼儿语言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使幼儿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语言活动中去,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充分活跃幼儿思维,激发其表达欲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 语言教学活动 激发 潜能
语言教学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家指出:三至六岁幼儿的模仿力、记忆力都很强,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另一方面,语言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和交往工具,始终伴随着幼儿的生活、游戏和认知等过程,语言交流是幼儿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教师越来越意识到教材不仅局限于一本教科书,先进的媒体也是活动的教材。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工具,具有其他工具无法替代的优越性。首先,它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多媒体用于语言教学活动中,为故事、儿歌等配上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动画,为幼儿营造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气氛,多方位的刺激幼儿的感官,使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能获得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表像,而且能受到特定气氛的感染,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幼儿听说能力。
一、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孩子学习的巨大力量。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幼儿园孩子年龄小,无意注意、无意识记忆不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在语言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各种情境,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激发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在语言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已成为提高语言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几年的教学研究中,我发现如果在语言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利用它的多样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会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幼儿说话的积极性,降低幼儿的学习难度,发挥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从而取得其他手段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如小班散文诗《秋叶飘》,诗歌意境优美,朗朗上口,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树叶和小动物们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时,我制作了和诗歌内容一致的课件:树叶一片片从树上落下来,落到了地上,小虫爬过来,树叶当了小虫的小屋;树叶落到河边,小蚂蚁爬过来,树叶当了小蚂蚁的小船;树叶落到河里,小鱼游过来,树叶当了小鱼的小伞,树叶飘到院子里,燕子看到了,就知道要飞到南方去了。通过生动的动画形象,让幼儿对诗歌产生了兴趣,同时也理解了诗歌内容。
如大班散文诗《秋天的雨》,幼儿对秋天的雨是一盒五彩的颜料理解不到,于是我就用PPT向幼儿呈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有黄色的银杏、红色的枫叶、金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柿子树还有漂亮的菊花,再加上动听的轻音乐,在幼儿陶醉在秋天的世界里,感受秋雨带来的美景。接着还有各种香香的水果,有菠萝、梨子、苹果、橘子,还有稻谷、烤山芋、糖炒栗子,逼真的图片很诱人。再接下来是小喜鹊衔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松果,小青蛙挖洞,一系列动画的出示不仅吸引了幼儿的兴趣,更便于他们对内容的理解。由此可见,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幼儿能浅易清晰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能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动感的想象,能在诵读中察觉到情感的流动和语音韵律的美。
二、再现情境,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习难度。
多媒体具有生动直观、形声兼备的特点,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超越时空的、有声有色的形象化知识,既适应了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也弥补了他们视野较窄、直观表象储备少的缺陷。
我们班级的特色是古诗,例如在学习《悯农》中,想到可以借助这首诗来让幼儿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使他们懂得珍惜粮食。虽然我们身处农村,但对田野里的庄稼很生疏,小麦、水稻不分那是常有的事,怎么办?一部表现庄稼生长过程的视频帮我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对部分庄稼生长发育过程的再现,他们不但记住了这些庄稼的名字,它们的样子,生长过程,而且农民辛辛苦苦劳动的过程,也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萌发了他们珍惜粮食的情感,同时也理解的古诗的含义,更易于记忆。
三、呈现丰富的语言情境,使其活跃思维,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诗歌、散文以其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在语言教学中具有美育功能。如何使幼儿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浮想联翩中感受意境美,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单靠挂图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而多媒体,则以其直观、形象、声音、色彩、动态性等特点,成为实现语言教学的美育功能的最佳教育过程和手段,也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在中班语言《秋风》中,通过课件对诗歌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创编秋天的景色的时候,再通过图片的提示,幼儿很自然地就能说出金灿灿的麦田、红通通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子等等。这样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提高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化解深奥知识,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在以往的语言教学活动中,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往往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插图而让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不得不忍痛割爱,使幼儿失去了感受和欣赏优秀作品的机会。多媒体帮助教师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选好活动内容后,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发挥其声、像、色、形等优势,先把相关的画面勾画出来,在填上色彩,配上声音,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创造立体性的教学空间,使深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教学时,教师移动鼠标让画面展现在幼儿面前,让教学内容变得可视、可听,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来感受、认知和学习语言。
如:大班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对“小蝌蚪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小尾巴不见了。”这一情节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我就运用flash动画,展示小蝌蚪变青蛙的动态过程,幼儿非常感兴趣。教师通过反复播放画面和多层多向的提问,使幼儿理解了疑点,悟出其实质。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释疑,既利于幼儿学习内容的扩展,也有助于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的开展。
运用多媒体进行语言教学,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我们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幼儿潜在的思维能力,调动起幼儿学、说的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语言活动中开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教学过程充满童心、童趣,更能活跃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对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可以为幼儿渲染宽松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营造动态情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渲染欣赏氛围,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呈现丰富的语言情境,使幼儿活跃思维,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2003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
[2]《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2005年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幼儿教育》 2002年第7、8期
[4]《成功教育》 2009年第4期
[5]《发展》 2009年(3) 李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