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朗读得到有效的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相应提升。本文阐述了朗读教学的内涵,从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分析存在的部分问题,致使朗读教学低效的成因,基于此提出有关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课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朗读课文可以将作者的真情实感引入课文之中,对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都会有所提升。在现阶段,部分教师对朗读训练并不大关注,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指出学生的字、音不足,而朗读的真正效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本文阐述了朗读教学的意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朗读教学的内涵
朗读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合理有效的进行,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多次朗读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所帮助,记忆通过朗读的次数得到加强。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尤其是小学阶段,他们学习的文章较为简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多读几遍,在朗读之前制定一个计划。比如,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第一遍朗读后的目标;对作者想要表述的思想有所了解,这是第二遍朗读的目标;重要字词或者段落的了解是通过第三遍精读课文的目标。其二,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教学得到有效的提升。普通话是教学中所要提倡的教学方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很多的地区利用方言进行教学。部分学生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方言缺陷较为明显。学生可以通过朗读训练,提升学生自信心,推动他们表达自身想法的欲望。
?小学阶段朗读教学低效存在的问题
?滞后的教学理念,对朗读教学的关注度不高
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课堂上,依旧是以教师讲述,而学生被动听讲的方式在进行,学生的朗读练习并没有得到良好的重视,只是注重教师自己的感受,将课堂变为“一言堂”。即便让学生去朗读,都是为了做一个“表面工作”,学生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致使朗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单一的朗读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不够
若学生对朗读没有兴趣,则有效朗读也不会被实现,将兴趣作为指导,学生才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朗读之中。但是,现阶段的朗读教学,很多教师都是将单一的朗读形式作为朗读教学的主要手段,过程较为乏味,朗读教学的价值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重复的朗读教学中,学生产生疲惫心理,甚至对朗读的兴趣越发匮乏,朗读教学难以发挥实效。
?朗读课堂效果差,缺乏技巧性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部分的时间会将时间放在讲解字词上,还会布置作业为学生加强字、词、段的练习,而朗读教学设计是教学中最易被忽视的部分。学生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练习,教师在朗读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感染力,致使学生没有受到启发,使朗读教学成为形式主义。
?忽视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局限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在知识水平方面显得薄弱些,但是每一个小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个体的生命体,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事物也有自身的认知。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并没有被教师重视,教师通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做示范,亦或者是组织学生齐声朗读,学生对文章的个性化理解并没有通过朗读得到实现。这样的发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影响,朗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显著。
?有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层次性的朗读教学目标
在教学资源允许的范围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和语言自由发展的最大空间,这是科学的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这便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类型课文的朗读教学重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每个阶段的朗读教学做出清晰的要求。因此,可以看出,在语文课程的朗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递进的方式进行,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小学阶段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而划分教学目标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有效的朗读教学得到提升,语言能力获得发展。需要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设计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朗读目标。
?针对性的处理朗读教学材料
在建构主义学生观中强调:拥有生活体验的前提下,学生接受朗读教学,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因此,朗读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应当具有一定的联系,而教师则需要帮助学生与它们之间建立“桥梁”,朗读材料内容需要教师进行悉心的选择,材料在朗读过程中会凸显对学生语言的发展作用。
朗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针对性的处理朗读材料,这是其必要条。对待不同形式的文本内容就要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在第一学段,儿童的生活、韵律感强的文字、想象力较为丰富的内容都是朗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点。语言的人文性、工具性、科学性则是在第二学段与第三学段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挑选与之相匹配的素材。根据不同的文本特点,教师对朗读的内容进行二次的加工,使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加深。比如,选择情节丰富的童话作为一个课堂小短剧,让学生进行分组、分角色饰演,学生的朗读能力不但因此得到提升,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针对性的处理朗读教学材料,可以提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朗读教学评价机制的多元化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使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将教学评价予以突出,实现检查、诊断、反馈、甄别和选拔等功能。通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这是朗读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从而达到朗读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三个方面实现。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改变传统的单项评价的局面,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才会实现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评价。在朗读教学评价评价方式中,教师要逐步提升质性评价的比重,积极描绘学生的朗读行为,给予正确的鼓励。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评价尽量不要使用判断性质的语言,不要太过关注学生朗读的结果。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朗读行为评价,转至对教学对象朗读学习态度的关注,去肯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付出。学生的发展与朗读教学评价息息相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因此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孙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9)
【2】丛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学研究.023(201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