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语文教学,需要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纳入语文教学。能够按照课程标准执行课程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思考和表达能力,并丰富他们的情感。但是,由于一些语文教师不熟悉阅读教学,导致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没有得到改善,因此有必要努力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感悟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课标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浅层学习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具体需要,知识创新能力、自主探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以“深度学习”为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发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课堂中,依旧存在很大空白,深度阅读策略为其教学实践提供了转型的突破口。
(二)复杂语用能力的价值追求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比较强,小学语文的价值诉求并非简单的“语言知识”训练,而是动态生成的“语言功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内容明确指向“知识建构”“思维能力”“生活世界”,也就是从“理解”等简单语用能力转化为个性评论等以“综合评价”为目标的复杂语用能力。这在某种意义上与深度学习的教学目标相符合。
二、引导小学生语文阅读感悟深度学习的创新路径
(一)结合不同的材料开展阅读方法训练
阅读能力也表现在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小学阶段的阅读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但教师很少在这方面进行训练,需要进行改善。课文教学中应该侧重以精读教学为主,在精读教学中主要实现对文章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培养,但是精读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应该是以词组为单位进行阅读,时刻引导,让学生的精读水平得到提高。如果阅读目的主要是为了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对于一些非精读读物可以引导学生速读,速读最大的特点是提升阅读速度,提升获取信息能力。
例如,对待《少年闰土》这样要求精读的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知识维度上达到文章中字词句的掌握和理解;在能力维度上主要是希望能够达到通过一件事表现一个人,通过一件事表达一种情感的基本写作能力;在情感维度上主要是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天真、纯真的情感特征。要求学生进行精读,逐句逐段地朗读,带着问题去读,并且在朗读后开展广泛的讨论,形成情感升华。如果是阅读本单元的阅读链接,里面有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段,主要是增加对鲁迅的感知,可以进行略读。如果部分学生希望对鲁迅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鲁迅传》。这本书与本单元有联系,但是不属于紧密相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采用速读,甚至略读的形式进行,这样的阅读主要是增加对鲁迅形象的丰富感知。
(二)读写并行提升写作能力
文章创作要有“源头活水”,这其实是创作者所具有的丰富素材、丰沛的情感、扎实的写作方法。这些元素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源于通过大量阅读后得到的滋养。同时阅读后也需要对材料中表现出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和字词句等进行整合。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有效地整合来源于综合反思和应用。在阅读后如果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和应用,不仅提升了阅读最终收益,也在巩固中得到能力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课文重点借助人物语言、形象方面的刻画来实现叙事。通过对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外形如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的刻画手法进行深度解读,逐步体会到如何刻画出主人公的鲜明特征。引导学生在塑造人物时,在遵守肖像刻画的真实情况下,还是要尽量地凸显主要特征,重视细节描写,并利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让人物形象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然后以此为基础,要求学生进行人物刻画,例如布置作文《我的妈妈》,让学生先进行定位,明确自己想把妈妈定位为什么样的妈妈,如果写勤劳的妈妈,应该在这个勤劳主题下,进行素材的搜集。从肖像上看应该有操劳的手、因为干活而弄脏的衣服等,这些都是刻画勤劳的素材。在具体事例上可以从家务、工作中具体挑选典例去反应妈妈的勤劳。总之,结合读写并行原则,阅读后应该及时开展仿写练习、读后感、小练笔等写作训练,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真正的长足发展,实现深度教学。
(三)利用思维导图实现思维深度训练
语文阅读理解中需要思维参与,如果没有思维参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困难。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思维培养。其实思维能力培养应该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因为思维能力培养的效果慢,耗时长,并且具有隐蔽性,常常会被一些教师忽视,而导致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根据公认的研究结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思维导图教学对学生概括、逻辑分析、获取信息等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帮助。所以教师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还是学生课外阅读教学中,以及考试阅读理解中都应该积极的落实思维导图教学。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外显性的图画对内隐的思维加工的文本信息进行表达的过程,这种教学特点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同时也能在训练中发展。
例如在学习《窃读记》这篇课文时,主要围绕“窃读”开展,整个文章遵守叙事结构、角色刻画、感想的递进关系,教师画出主干,让学生寻找分支,这就需要学生动用思维考虑他们之间的关联性。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时,先让学生进行第一遍阅读,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画出故事的梗概。在关键词上能够寻找到读书时的心情、下雨后时的心理描写。这些故事梗概表达出来,再让学生总结主题——在克服艰苦环境中获取阅读的机会,表现了小女孩对读书的渴望。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课文中能够受到什么启发,大部分学生都会感受到自己也应该好好读书,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进行语文阅读感悟深度学习对于提高中国学生的综合素养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从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对学生深层思维发展的具体研究,它可以指导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布卢姆(Bloom,B.S.).罗黎辉译.教育目标分类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刘月霞.深度学习[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69-70.
[3](美)皮亚杰(Piaget,J).左任侠,李其维主编.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