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8期   作者:康妍
[导读] 近年来,初中文言文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但同时,教学难点也越来越突出。
        摘要:近年来,初中文言文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但同时,教学难点也越来越突出。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初中文言文并不是很感兴趣,因此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方法解决初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让初中生能学、爱学、乐学、学会是一项值得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初中语文教学要达到人文教育目标,要渗透德育、美育,培养思辨能力。探讨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能逐渐使初中生的文言文学习态度实现从“想说爱你不容易”向快乐学习、主动学习进行转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还能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先贤优秀思想在教师的知识传授中,在学生的思考和接受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自觉行动中去。因此,研究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文言文并不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但教师通过预设问题来设置悬念,还是能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首先,要进行启发性提问;其次,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符合中等学生实际水平,接近“最近发展区”;最后,问题设置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环环紧扣,一步一步把学生引入问题的中心。与此同时,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要承担领路人和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回答加以适当的引导,对大家的回答收放有度,只有将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巧妙的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才能达到预期的好效果。
        例如,在教学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教师这样提问:我们都喜欢快乐、安静、祥和的生活,不愿意生活在整天忧心忡忡的日子,但孟子老先生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个人的理解。同学们经过交流,统一了认识,教师继续提问:那我们应该如何在忧患中“生”呢?接下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朗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读完之后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诵读引导兴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教法和学生学习的第一学法。教师能够通过示范朗读,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意境展现给同学们,同时通过断词、断句、节律、重音等让学生们领会文言文字词篇章的意韵,达到“以读代讲”、在意境中体会和感受文本的目的,缩短了解词释义的枯燥时间。学生通过朗读,把书面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接受多种感官的刺激,通过读,感受到幸福感和快乐感,从而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师范读、播放名人名家范读或者选择优秀的学生范读。可以配乐朗读,也可以配背景、配图或者配场景朗读以增加范读的魅力和艺术性。同时,还可以采取重复式教学法让学生模仿朗读,通过“班级整体朗读”、“单人朗读”、“群体小组朗读”和“角色扮演式朗读”等方式加深同学们对文言文的印象,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文本本身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营造人人争先恐后参与朗读的读书氛围。


        例如,在教学《木兰诗》这一课时,大家都知道《木兰诗》读起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是一篇要求背诵的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通过花木兰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由教师示范朗读,要求听准字音,读完之后纠正字音,让学生们初步感知诗意。接下来让学生齐读诗歌。这一环节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朗读体会课文节奏明快的语言特点,并让学生们初步感受花木兰的英雄气概。接下来由教师点名或学生自荐进行朗读,要求其余学生注意体会朗读者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和节奏。比如用较慢的语速读出了开篇的忧愁,用欢快的节奏读出了归家的喜悦。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等进行完之后,教师让学生自己随便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进行背诵,时间限定为3分钟,这种方式激发了初中生争强好胜的热情,便于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背诵,之后教师再布置学生背诵整篇课文。
        三、利用图片、构建有声有色的课堂
        文言文课堂是有声的课堂,更要是“有色”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使用图片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变抽象的语言材料为生动具体的图像。合理的利用图片,有助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认知,可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的讲解,提高学习效率,并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图片的选择应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合课文的真实意境,给予学生直观的理解和认识,为教师的讲述找到载体。教师应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用多种形式表现文言文文本内容,如符号、音频、视频、动画等,合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能使文言文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有滋有味。
        例如,在教学《狼》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为同学们展示狼的图片,让大家互相讲述自己知道的关于狼的故事,也可以播放《动物世界》里关于狼的片段,还可以为大家播放关于狼的歌曲,如《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等,主要是通过影音资料让学生们对狼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通过形象直观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知,作者是借“狼”的形象讽喻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与恶势力。教师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给予学生画面刺激,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完整形象,帮助学生记忆背诵文言文内容。
        四、结束语
        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要想真正地做好文言文教学工作,应把“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兴趣引导型”的教学方式,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要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就要围绕初中文言文教学遇到的教学难点以及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通过课堂环节的设计促进学生潜能的激发、思辨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美好情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若男.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7):165.
        [2]吴丽.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