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临其境”,激发小学生文本阅读兴趣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吴丽萍
[导读]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活动是一项非常单调乏味的活动
        【摘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活动是一项非常单调乏味的活动。教师要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进入文本角色,了解特定的环境、特殊的事件、特别的时代、陌生的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 身临其境         文本         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但很多内容是特定的环境下、特殊的事件中、特别的时代中发生的,这赋予了文章独特性。或许对于成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并不难理解,可是对小学生呢,完全是陌生的概念,他们只能是唯书本而书本,唯文字而文字,何来的兴趣?何来的激情?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就成了一项单调乏味的活动。赞科夫强调指出:“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基于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一起“身临其境”进入文本角色,从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一、 写人类文章——拉近距离,“身临其境”到名人的时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课文为数不少,对象涉及古今中外,有伟大的领袖、杰出的科学家、不朽的民族英雄、著名的历史人物,平凡的小人物等等,课文选取了这些人物的一个或多个典型的事例,展现了他们高洁的品质或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这些课文的阅读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双重食粮,对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起着良好的诱导作用。但是这些人物所处的时代或空间、或时间已经远离学生,且有着它的特定性,要是教学时就文本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不感兴趣,而且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更谈不上吸收人物身上的精神食粮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再者穿插人物课本以外的故事,使人物形象更立体化、更有丰富度。
        如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时,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说说:永远的白衣战士是谁?(叶欣)你知道这个人吗?此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以及课外阅读简单的介绍一下叶欣。接着让学生观看视频《感动中国人物——叶欣》,让学生了解叶欣平凡却又伟大的事迹,并穿插介绍非典的传染以及当时全国戒严的情况,结合今年新冠肺炎的爆发和武汉封城实例,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在品读语言文字时,补充叶欣的相关资料:“这里危险,让我来吧!”叶欣挑起高风险、高强度的救护工作的重任。即使被传染倒在病床上,叶欣也通过呼叫仪询问其他“非典” 患者的护理情况。当叶欣病重至说不出话时,她用笔吃力地写下:“不要靠近我,会传染……”让学生读一读,去感受叶欣被传染“非典”之后仍然不忘患者,不忘关心同事的美丽心灵。这样一来, 叶欣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 写景类文章——化虚为实,“身临其境”到优美的景区。
        写景类课文往往通过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方式,来表现作者对某些景物的赞美以及自身情感。但教材中描写的景物大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难以调动已有的生活和阅读积累,真正走进文本。根据写景状物类文章的特点,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首先应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利用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片或动态的视频,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身临其境”时空去欣赏美丽的风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仿佛置身其间,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课堂情境与文本情境的契合度越高,越是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如我在教学《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从导入新课就让学生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短片,初识它的雄伟壮观和气势非凡。在品读第二小节中:“就像是微风拂过树梢,渐近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让学生闭目静静地听瀑布声,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特别是“银雨洒金街”的情景,配以动态的流水、腾起的细雾、撑伞的游人等等,让学生对从没有见过的瀑布产生感性认识,头脑中的画面会更清晰更生动,拉近了孩子和“景语”的距离,阅读才有了动力。
三、 叙事类文章——再现情景,“身临其境” 到事件的背景。
        叙事类文章主要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这些事情有著名的历史事件、有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有富有童趣的小故事……一些重大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历史事件,大多数学生闻所未闻,陌生至极,如果光靠教师苍白无力的语言和教材中的文字,远远激发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准确而透彻地解读作品,透过言语现象把握言语表达的规律与艺术,还要尽力把此类事件发生历史背景有机渗透到教材中,帮助学生体验和感悟文本。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完整地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真切切地感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在课前向学生推荐观看影片《林则徐》和《鸦片战争》,让他们先去感受鸦片流入中国而引发的经济危机、对吸食者身心的摧残、军队战斗力的削弱, 甚至任其发展,必将使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各抒己见说说鸦片的危害,再来品读销毁鸦片的经过是多么的大快人心啊!当然,说起硝烟一定不能忘了林则徐, 特别是他那信誓旦旦的宣告:“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不妨让学生读一读,感受林则徐的豪迈气概和硝烟的决心。这样一来,把单个事件放入历史背景中,把主人公融入事件中,学生对文本自然而然就熟悉了,学得有劲了。
        阅读就是这样,当文本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被唤醒,课堂才会灵动,学生才有兴趣,心灵才会震动。当我们在“身临其境”一篇课文、一本书的时候,这篇课文、这本书也在穿越我们,丰富我们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郑长清;;论激发小学语文文本阅读兴趣的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年24期
2.冯彩华;;论小学语文教学对文本阅读兴趣的激发措施[J];时代教育;2017年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