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价值教育是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符合充实学生精神世界的历史教育核心目标的要求。本文针对高中历史教育现状,深入阐述基于核心目标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方法,旨在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渗透价值教育。
关键词:核心目标;高中历史;价值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中,将充实人生阅历,完美个人品格、充盈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品质追求作为高中历史课堂的核心教学目标。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要求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历史价值教育,重视学生历史精神的构建。当前高中历史教育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忽视历史价值教育的地位,导致历史课程本末倒置,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热情较低,历史课堂效果不理想。针对高中历史教育现状,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历史价值教育,结合哲学和历史学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构建历史价值观,在课堂上丰富历史文化和人生感悟。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现状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高中历史教育应当全面培养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高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新课改中历史学科特点,依旧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传统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构建历史价值体系更是难上加难。教师受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主要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教学中不注重结合历史事件渗透价值教育。教师善于帮助学生串联总结历史事件规律,但很少上升到塑造价值观层面,导致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停滞不前。
2基于核心目标的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实践
为改变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帮助学生树立历史价值观,以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为例,分析基于核心目标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2.1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
哲学著作《马克思哲学》一书提到历史观包括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唯心史观注重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唯物史观主要强调人民群众主导历史的发展。为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教师应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史观渗透历史价值教育。唯物史观科学正确的解释了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社会历史形态发展的主要思想路线,运用唯物史观能够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分析思维。 因此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树立唯物史观,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价值。
在必修一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实践教学中,教师提出“古希腊和古罗马政治制度建立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制度建立的个人因素”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核心背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运用哲学原理正确认识历史,构建历史价值观念。
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提高历史价值感悟,充盈个人精神世界。
2.2以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以进步的眼光看待历史,是对每个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基于核心目标的现代教育不仅仅将成绩作为衡量教学价值的指标,而是逐渐重视学生历史价值观和个人精神品格的培养,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更加主治能够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塑造和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教师在历史实践教学中,可以利用传统历史典故向学生渗透现代教育理念,防止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受落后思想误导,促进学生树立历史责任感。
在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教学实践中,讲授中华传统文化孝道时涉及“二十四孝”的典故。其中《埋儿奉母》的典故和现代教育理念相冲突。这一典故中父亲剥夺儿子生命,来孝敬自己母亲的行为是严重违背了现代的思想原则。教师不能盲目赞同典故中的做法,应对其行为给予否定,将“人人平等”的现代价值观念渗透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发展,要求学生培养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责任感。
2.3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未来的思考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上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借助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对未来的思考。教师应当坚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
在必修三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全世界和未来的角度分析思考中国文化的价值意义。教师以孔子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思想为例,深入阐述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在未来生活中应当和谐交流,考虑他人。学生可以依照教师的举例,选择“百善孝为先”、“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思想思考其对未来的深刻影响。
结束语:价值教育是高中历史课堂培养全面型学生的重要教育手段。教师应当顺应历史教育核心目标的要求,在历史课堂上科学合理渗透价值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念,优化传统历史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历史的价值教育作用。在今后的历史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和学生增强交流,共同完善历史教学方式,贯彻落实价值教育。
参考文献:
[1] 戴加平. 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取向之我见——以对 1946—1949 年国共内战的认识为例[J]. 历史教学: 中学版, 2010 (8): 3-8.
[2] 邓雷明.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的策略研究[J]. 文理导航, 2014 (7): 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