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诸多的局限性,教师应当在基础知识能力学习中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造开放性实践活动课堂,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逻辑思维创设实践活动,在理论学习中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目标进行深度整合,提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高中学科;活动课堂
引言: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将其内化在学科学习实践活动之中。基于具体的问题架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的活动课堂的中进行多方面实践培养。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思辨探究,立足思想政治的本质学科属性,加强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且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运用,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一、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体验学习
高中阶段,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已经开始逐渐完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加深学生将抽象的思想概念转化为直观学习认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具化到实际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以生活化的思维进行体验学习,教师在情境环境的创设中,将教材内容和生活进行紧密结合,让学生可以以生活的具象思维切入抽象概念理解之中,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分析背后概念属性,同时以真实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1]。例如各地频现天价虾,你怎么看?随后导入新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的相应的角色,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在具体的情景模拟中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通过角色扮演进行问题的解决,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通过学生推行的举措方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到宏观调控的重要意义,理解制度的优越性,并在情境活动中实现对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在操作和实践的构成中将政治进行生活化,可视化,让学生在直观的理解认知得到深入的学习。
二、理性思辨,议题探究
在高中思想的政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逐层的深入,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根据议题核心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并且能够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在知识内化中进行探究思辨,教师在议题活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让学生围绕议题的进行理性辩论,根据核心论点提出相应的论证和论据,让学生根据理性精神将事实和理论进行辩论探究,在议题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议题辩论中促进学生的深入发展学习[2]。例如在“发展生产,满足消费”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了解本节内容中的基本知识点,教师并设置相应的议题探究核心,让学生根据任务进行资料的收集,立足课本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视野,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作为论据和论证。将知识学习转变为学生的思辨探究,教师以中美贸易争端进行议题分析,鼓励学生深入探究,首先引导学生浅谈美方强大的原因,随后以产业结构分析美国的支柱性产业,接着对比中国的产业结构,浅谈例证为何进行供给侧改革。最后引导学生对我国扩大内需和消费的措施。在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综合对比讨论探究,让学生可以通过详细的数据,专业资料支持以及文本知识概念阐述,引导学生对议题进行综合辩论,提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性精神。
三、实践性课堂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对于学生实践输出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性的课堂活动一方面是巩固复习基础知识,另外一方面则是加强学生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中,教师可以引入经典案例教学,以社会热点切入知识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分期消费和超前消费而陷入套路之中进行教学,为学生讲解受到网络贷款套路之后,应当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观念,通过重点案例的讲解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超前和分期消费背后套路陷阱,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消费,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播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精神,实现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素质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积极人生价值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在教学中,构建活动课堂可以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输出应用相互统一,帮助学生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中巩固和复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应用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构建开放性教学活动,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波.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感悟——以高中思想政治《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为例[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 000(009):P.9-9.
[2]阎俊, 黄英樱. 智能化时代,我们如何理解人类劳动价值--新课标引领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单元教学设计[J]. 现代教学, 2019(1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