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路径与启示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庞艳军
[导读] 高中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起到了良好的承上启下作用
        摘要:高中教育是学生学习生涯当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起到了良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地理素养是当前公民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一直都是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关键词: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启示
        引言
        现阶段,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意在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地理实践力作为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的地理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高师地理专业是培养高水平师资的主要阵地,高师地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关系到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度。因此,加强高师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不仅符合地理学科的特征,更是面向社会、面向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高师院校的重要使命。
        1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实践力主要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以及行动的能力。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对于地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学生们学习地理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当前课程改革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同学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也可以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路径与启示
        2.1以课堂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实验在揭示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地理学科素养的最生动的教学形式。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以下简称“必修一”)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组成要素及要素间关系,以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差异性等特征,然而初高中地理衔接断层、自然地理知识较为抽象、地理学科一般被些许学生或家长认定为副科等原因导致高中生地理学习出现兴趣淡薄、知识掌握不足等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融入实践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进行地理模拟实验,通过实物、教具等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理解、分析,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认识、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自转运动,并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及昼夜交替的原因,这种运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其印象、培养其地理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模拟“热流环流”实验,让学生观察玻璃箱内冷、热水处烟雾的运动形态,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大气是如何运动的、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规律;教师和学生可共同模拟和操作“河流堆积地貌”实验,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理解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实验是一种学生参与并真切体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真正实现主动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课堂活动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地理实践力。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地理课堂实验,然后进行讨论、模拟实验、总结反思,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掌握实验原理,学会解决地理问题。
        2.2加强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对学生学习来说,它与很多因素有关,兴趣是其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其才会主动参与进来,并通过相应的学习手段,更好地获取知识。所以,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必须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确保学生对该教学活动产生兴趣。

想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并将其有效融入教学活动,通过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城市,通过对整个城市的观察,了解其所在城市的基本形态,掌握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如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以及这些土地所具备的功能等,确保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了解各类土地的应用,发挥土地的最大价值,为城市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3引导学生善于发现
        在学习自然地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往往重视对于结论性知识的记忆,但缺乏更深入地探究知识的内涵,所以在运用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偏差。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造能力未能得到开发,这违背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高中地理教学的知识,很多是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的,规律和原理都能够通过身边实例来验证,比如地球的运动与四季、气温与云量之间的关系、地形与气候之间的关系、河流与地貌的关系等等。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野外观察或调查的活动或搜索相关资料,对于某个案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思考,让同学们能够自主探索,发现和论证教材中的一些地理规律和现象在生活中存在。这样才能让学生们脱离死记硬背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探索精神,促进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提升。
        2.4建设野外综合实践平台
        野外综合实践平台就是将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地验证,是掌握地理调查方法及锻炼地理环境分析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强化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为着力点,要求地理要素齐全、实践内容丰富、能为大批量学生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优秀的野外综合实践平台不仅可以承担学生的专业实践任务,还可以成为教师与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平台。因此,野外综合实践基地建设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具有地理特色与区域特色;实践内容有益于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培养;硬件设施齐全。另外,在开展综合实践前,需要制定详细的方案,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总结阶段。准备阶段组织人员要为整个实践过程制订详细计划,明确实践目的、内容、路线、时间安排以及交通、食宿等问题;实践阶段完成实践内容、达成实践目的;总结阶段是让学生将其成果展示,鼓励形式多样,教师作出点评。
        2.5动手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新课标改革的到来,使得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地理的一项任务之一,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总切实掌握相关地理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解题思维,又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以小组的形式协同合作,将家里的旧雨伞改造成天文伞,同时教师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时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时区换算知识,增强对时区的理解;引导学生使用橡皮泥制作典型地貌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典型地貌的认识和记忆,进而帮助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结语
        要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教师就应该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合理转变教学方式,创设新型学习环境,开展地理课堂实验活动,拓展地理实践考察活动空间,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在地理课堂的参与度,将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转变为自觉的内部学习动机,使其逐步学习地理必要的技能与方法,形成地理思维,提升地理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岚,李晴,陈洁,等.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7):74+78.
        [2]莫亮华.摭谈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19(3):2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