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作业的挖掘与设计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陈晓丽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对“生活的洞察”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综合、整体、深入的意义上对“生活的洞察”,是一种实践智慧的获得过程。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知行不一”的矛盾日益凸显。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学受时空的限制,缺真实实践,道德形成过程只停留在从概念到知识的建构,缺乏真实体验和感悟内化,从而妨碍了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观念及道德信念的构建。以课后实践作业为载体,推动实践智慧的获得,从而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提针对性;整合资源;丰富形式;尊重差异  
        每当人们参观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时,都会在它的一堵特殊的墙壁前驻足,因为上面有一条非常引人注目和深思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南宋诗人陆游也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入学校后,其内容的生活性和呈现方式的儿童性而备受小学生们的喜爱。但是,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包得过多,统得过死,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个性与灵性受到严重压制和扭曲,学生一个个学会 “ 虚伪 ” ,课堂上讲得可谓 “ 头头是道 ”,课后又表现出另一套,“知行不一”的矛盾日益凸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视野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据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应指导学生健康生活的。那如何实现“源于生活的话题能够在课堂上得以顺利开展,使学生的道德有所提升,并重新回到生活中去过好他们的道德生活”呢?” 笔者认为:课后实践作业是联通课堂学习与真实生活的最佳途径,可解决“知行脱节”的道德教学低效问题。
        课后实践作业是一种较好的强化教育手段。它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和布置的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多样化的行为训练,也就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事实问题,实际上是道德品质的具体化。设置合理的课后实践作业,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课堂内外 “ 两面性 ” 的问题,给孩子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实践的场地,实现课堂和生活的有机结合,校内与校外有机统一,教师与家长同步操作,让孩子们在道德行为作业中得到身心的发展。那么,如何挖掘和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后实践作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依据学习情况,提作业针对性
        课后实践作业是道德与法治学科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想通过课后实践作业引领学生,必须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唯有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即现有知识经验最近发展区为基础设计的作业,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且有效的作业。
        《我自己来》是《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我爱我家”中的第三个主题中的最后一课。备课前,笔者通过课前调查摸清学生已有生活自理经验、自理知识能力储备情况。课堂中,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孩子自己会扣扣子会穿衣服,只是没有自己做的意识,但都不会整理书包,在课堂学习后,还不是很熟练。基于这样的学习情况,笔者将本课课后实践作业的重点落在掌握理书包这项生活技能的巩固上,难点就落在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做事的兴趣和增强自己事自己做的意识上。
《我自己来》课后实践作业
      

        没有准确而细致的学情分析,就无法科学合理地布置促知识运用和习惯养成的实践作业。依据学习情况,而提出的针对性作业真实地提高了学生的行动能力,保障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用好现有资源,实现精准指导
        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以课后实践作业为切入点,能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精准指导,从而丰富学的经历与体验,形成正确的技能技巧、道德行为等。
        (一)与校活动结合,创深刻的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作业比较多,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学生实践的机会不多,而在一起实践的机会就更少了。笔者将课后实践作业与学校主题活动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学校活动的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深刻,更有效。《大家排好队》是《道德与法治》第三册《我们在公共场所》中的的第三课。 本课有“还是排队好”“哪些地方要排队”“怎样排队好”三个栏目组成。第二课时安排教材的第三个栏目。教材第三个栏目主要是导行,旨在解决学生在日常排队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排队。笔者结合学校“走好路、排好队、说好话”文明主题月活动,课后布置了“遵守规则排好队,争做文明小标兵”的实践作业。
        《大家排好队》课后实践作业

        
        
        

        
        实践作业与学校的文明主题月活动有效整合。校主题活动为学生创设讲文明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为学生创造深刻的学习、实践体验,将所学巩固运用。活动让学生有所感,有所触,有所悟,从而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和内在生成。
        (二)与家长共携手,促进习惯养成
        在帮助学生认真完成课后实践作业中,笔者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和力量,建立了全家动员的活动小组和家长参与评价的模式,为学生习惯养成做保障。笔者在执教一年级下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课最后一环节时,在“本校初一大姐姐徐凡非”的榜样引领下,鼓励学生尝试更多的课余学习活动。你想尝试什么?如果你尝试着做了,请你和家长做好记录和评价。


        
        
        作业布置后,笔者通过微信,告知家长。所幸,这样的实践作业得到家长的支持,很多热心的家长时不时会在群里分享自己如何引导孩子合理安排课余学习生活的经验。利用家长的资源和力量,按照道德学习的规律来布置作业,体验着真实的体验,有力地改变着学生的行为。
        而这一切,意在通过知行合一、知行并进的实践作业,创造深刻的体验,日行日新,给孩子创设一条通往“做更好自己”的道路。
        (三)与社会接轨,提升作业内需力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反观我们的日常作业,由于学生对作业的意义认识不足,常常陷入应付状态,对内化成品质和外化为行为没有起到实质性变化。结合时事设计作业,了解全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注入真实事件和现实要求,达到共鸣共振,唤醒学生内心需求,可引领学生真正“走心”。
        笔者在执教二年级下册《果实长大不容易》一课时,设计了以下实践作业:1.吃多少盛多少,餐餐光盘。2.餐后水果不浪费,不爱吃,带回家。3.珍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第二课时的最后一环节,落实本课第三个目标:激发想珍惜劳动果实的情感,自觉启动践行。课尾出示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励行勤俭节约、创建节约型校园”的规定,明确告诉学生“从小形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珍惜劳动果实,不剩饭菜,不浪费粮食,不攀比吃穿”是祖国和人民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
        “教育部通知”这一时事内容引入,是课后作业的“前准备”。学生真正体会到“珍惜劳动果实”不再是一个任务,是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引发了学生内心的需求。课堂上入脑入心,课后才能自觉践行。这样的作业将融入灵魂深处,是生命的内在需求,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丰富作业形式,吸引童心主动加入
        课后实践作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作业形式,可采用参观、访问、调查、收集、宣传、义务劳动、公益服务等方式,拓宽学习领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一)打破固有模式,创编生活型作业
        打破作业的固定模式,从儿童的视角着眼,基于儿童的生活,为学生创编无边界的生活型作业,进而指导学生过高质量的生活。学习《美丽的冬天》一课,课上一起发现和感受了动物、植物、气候的变化,课后寻找人们生活的变化。这样的实践作业,引领学生真正走进生活,用发现探索的眼睛去寻找冬天来了,人们生活上发生了哪些变化。早上起不来了;会擦护肤品和护手霜;要穿羽绒服;喜欢抱热水袋;出门要戴手套帽子;喜欢吃热乎乎的东西……学生们自主地、快乐地寻找,感受冬天与人的关系,引领学生真正深入感受生活。
        (二)围绕主题文化,设计活动型作业
        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活动,通过课后作业来实现也是不错的选择。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设计童心童趣的活动型作业,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获得成长。执教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第二课时后,笔者布置了这样的作业:
        
        
        
       
        

        通过课后拓展性活动,将这节课的主题通过课外活动得到延续。学生在与小伙伴一起玩中,学会遵守规则,遇事会协商,能快乐相处。本课目标真实落地。
        (三)追寻真实体验,设计社会型作业
        针对教材内容,很多实践作业需要走出家庭、学校,走进社会,去广泛接触不同的领域、人群、场景,感悟与在课堂上所接受到的不同的认识或结论。在上完二年级上册《可亲可敬的家乡人》一课后,笔者利用校实践基地,布置了参观天奥电梯厂和访问天奥电梯厂工作人员的作业。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校实践基地——天奥电梯厂,亲身感受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进一步体会家乡人的创业和拼搏精神。这些远胜于师者和教科书的授予。
        四.设置差异作业,满足不同需求
        教育的作用是承认个性差异,尊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得到最好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在认知、经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共性需要,是我们的任务。要让作业发挥它最大的作用,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的重要途径,必须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那该怎么布置品德实践作业,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先基础上有所进步呢?那就需要我们给每个学生寻找新的起飞点。
        在《干点家务活》课尾,笔者设计了“我想学着做这些家务”的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证明了我们在慢慢长大,能做很多家务了。会做的经常做,不会做的学着做。课后你们想学着做什么呢?
        生:我想学着洗碗。
        生:我想学擦地板。
        ……
        师:回家认真学,认真做。等你会做、常做,就请爸爸妈妈为你再点亮一颗星。好吗?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能做的事情也不同。因此“你还有哪些自己没做过的事也想自己做”这一问题的抛出,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这一作业是充满挑战性的,同时也是有方法,有目标的。认真学,经常做,才能得到一颗星。家长参与作业的评价,解决了实践作业用时长,难以操控,难以检查,流于形式的现状。通过适合自己的实践作业,满足了个体不同的需求,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真真实实地提高。
        “知而力行”,才是真知。重视课后实践作业,在作业设计上下足功夫,提高作业针对性,拓宽实践领域,吸引主动卷入,使课堂教学绽放更灿烂的光芒。有“生命”的实践作业,推动实践智慧的获得,实现“知行合一”,从而真正服务于学生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傅娜 .“玩学”融合,让品德教学闪现别样光芒.教学月刊,2017.5(16-19页).
        方丽敏.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解析及教学建议.教学月刊,2018.5(10-11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