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丁鹏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2019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在全国统一使用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2019年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在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教材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编排特点、教材内容等都较以前版本发生了变化。对小学高年级学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策略进行研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有效策略
    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促进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核心,如果这一核心确实必然会对其他文明素质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纵观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一些教师仍然采用单向传授和接受的教学模式,导致课程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部编版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为例,谈几点课程实施策略的看法。
    一、课程实施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因地制宜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如果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入脑入心,反而影响整体活动目标的达成。对课程实施策略进行改革,需要教师充分理解教科书编写意图,在教学理念上及时做出转变。对于德育课程而言,自主的道德学习非常重要,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目标,做好教科书内容的转化。以五年级下册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教学,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维护公共交通、公共卫生等公共生活秩序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班集体中建立良好的秩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讨论班级公共秩序规则的制定中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
二、课程实施需要采用多元有效的教学方式
   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方式不是追求花样繁多,而是倡导形式多样的有效活动方式。多元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提高小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小学高年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社会生活、周围事物产生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总是采用单一的活动方式,那么学生对课堂教学新鲜感就会越来越低,长期下去必然会降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道德发展规律等确定活动目标,采取多元的有效教学方式。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剧表演的方式,指导学生编排一个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剧,让学生在情景剧演绎过程中充分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体验。

再如,在六年级下册第4课《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树立环保意识,懂得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
        三、课程实施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对人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在良好氛围的烘托下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产生学习的兴趣。2019年全国统一使用的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将法治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但小学阶段的法治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条文教育及法学理论教学,也不是为培养法律专业人士的教育,而是大众化的、普及性的法治教育。有些法律知识教师在课堂教授过程中确实有一定难度,如何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教师可以提前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的案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法氛围。生活化案例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更容易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造良好的对话教学氛围,这种对话包括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科书的对话等。在对话中将教科书的内容自然渗透法治教育,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四、课程实施需要关注学生知行合一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之一,本课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社会性发展。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德育活动密切相关,实现课堂教学与德育活动的良性互动,可以有效提升课程实施的效果。
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搜集家风故事活动,教师在指导五年级学生学习《弘扬优秀家风》时,就可以将这些故事作为重要教学素材。再如,在六年级《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知法守法”调研活动,让学生去采访周边的亲人朋友,了解他们都掌握了哪些法律常识,面对自己的权利被侵犯时,有没有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自觉遵守法律,并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水平的提升,需要教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及时反思,不断实践;更需要教师关注生命主体,与学生一起实现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年06期.
[2]孙锦慧.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8年2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