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王志安
[导读]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时代
        摘要: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时代,顺应时代发展大潮流就必须做到不断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理解与掌握,以及信息意识与社会责任。在这一时代发展大环境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全面加强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大势所趋。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引言
    信息技术学科集知识性、技能性于一体,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基础理论知识,还能获取信息加工的方法,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为其他学科学习提供有效帮助,助力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生成。计算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这些都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时,要统筹规划将教学触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上。
一、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内容
        学生核心素质的研究起于1997年,旨在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与融入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3年表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质,促进学生品德、智力、情感、身体等全面发展[1]。我国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于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会议上发布,明确我国学生应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创新实践这六大素养。2018年年初,结合国家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四个要素共同组成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重视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新课改后的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从零开始,但由于不同学校其教学水平不均衡,教学时间不一致,导致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应用技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另外,虽然中考有信息技术考试,但有的学生不重视,只是在考试前进行突击练习,即使当时练得比较熟练,也只是表面记忆。这些因素都给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妨碍了学生综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最大动力,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唤起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成绩。这种片面的教学评价不适用于信息技术这种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为有的学生理论考试不理想,但实际动手能力不错,教师由理论考试不好就认为其信息技术水平不高,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降低教学评价本身的意义和效果,对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十分不利。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依托时代大环境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信息意识的形成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引领发展的时代,是否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关系到人们能否适应时代大环境。为此,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该意识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而这也正是课堂教学必须做到全面而又深入渗透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原因,而课堂导入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初始部分,这一任务显然要在该阶段来完成,而依托时代大环境创建教学情境显然是理想之选。


         (二)多元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强烈问题动机的驱使下,围绕具体任务,展开资源整合、学习探究。在高中信息技术设计时,教师要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给学生布设针对性学习任务,从而顺利启动教学。布设任务时,教师要综合考量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给出多元化选择。在自由选择中,课堂操作才有可能顺利推进。教学活动以任务的形式出现,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认知启迪,在任务执行中,逐渐感知到知识的内涵,课堂效度也会大大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整合能力较强,很快将学习目标梳理出来。在明确教学目标时,教师给出具体内容,但需要学生进行优化、整合、归纳。
         (三)优化教学评价
         首先就是对学生考试内容优化。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学生的日常操作在评价体系中应占有较大的比例。期末考核也应将重点从考查技能掌握转为考查问题处理能力。此外,虽然教师评价无法客观表现学生的状况,但近年来评价体系中加入的自评、互评等方式使评价体系变得更为混乱。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夸赞,不提有效建议,对于教学工作没有指导意义。为保证教学评价能正确地反应学生的素养,可以综合各学科老师的意见,以家长的评价作为辅助,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外活动为实证,从而展开系统评估,对于极其优秀或恶劣者才需要参考学校教导主任和校长意见,尽量减少如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参考价值较低的项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使教学评价可以发挥应有价值,正确指导教学工作的进行。
         (四)大力开展师生双边互动,引导学生计算思维的开发与拓展
         信息技术之所以作为推动时代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原因就是无论是在系统程序的设计中,还是在后台软件的制作中,都需要有强大的数学计算思维作为支撑,而学好信息技术就意味着必须具备计算思维。为此,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必须将引导学生计算思维的开发与拓展作为一项基本任务,而通过师生双边互动的形式来开展势必会更有利于达到该目标。
         (五)让课堂评价更富有科学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评价时不能仅限于理论成绩,还得看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要注重进一步丰富教学评价手段,保证评价的层次化、综合化,同时加强对教学评价的监督,真正促进评价的科学化。
结束语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筛选,在布设多元任务的基础上,增强学生信息感知意识。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并将其进行整合、浓缩处理,拓展学生信息计算思维。升级学习流程,进行教法学法创新,优化学生信息学习程式。生活实践运用与课堂展示、反思归纳相融合,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潜能。在新型教学模式的引领下,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促使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快速生成。
参考文献
[1]高彩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少年,2019(31):226+228.
[2]宋龙龙.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探究[J].家长,2019(24):121+123.
[3]吴雪梅.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七).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253-254.
[4]曾春霞,刘付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6(40):128-130+153.
[5]郑英.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考试周刊,2017(75):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