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课堂“代入感”,提升学生参与度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 倪丽江
[导读] “代入感”对提升学生英语课堂的参与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代入感”对提升学生英语课堂的参与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中有了“代入感”,就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理解、掌握知识,最终能够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挖掘和运用“代入感”的途径为:(1)、链接生活,创设真实语境,营造“代入感”;(2)、适时提问,科学设问,激活“代入感”;(3)、发现式的学习,丰厚体验,借助“代入感”;(4)、体验文本精华,以读促写,嫁接“代入感”;(5)、巧妙留白,引人深思,深化“代入感”。

【关键词】代入感 真实情境 科学设问 学习体验 以读促写 巧妙留白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老师们要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英语课堂,应该以老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英语学科,更要注重“以生为本”,不管是设置课堂教学活动还是练习题,都要注意交际性,人文性,和实用性。从某种程度上,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具有“代入感”,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另外,英语课堂中有了“代入感”,就会产生熟悉和亲近感,避免外来语言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理解体悟课堂内容,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就感。那么,怎样在实际课堂中挖掘和运用“代入感”呢?下面,笔者将结合课堂实例来分析。

一、情景创设的真实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英语教师有意识地使用“代入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譬如:单词、词组的理解和记忆,语法的理解和运用。另外,也可以在运用语言表达的练习中。就是要通过链接生活中的各种话题,还原情境,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或体验,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再转入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4单元,学生将学会:1、运用My problem is + that从句,阐述自己生活中面临的问题。2、运用以下句型提建议: … could/ should do sth. so that + 从句;Why not +V原?Why don't you +V原?
讲解以上句型之前,老师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让一个同学陈述,并在黑板上写出该同学的问题:I have too much homework and I don’t have enough sleep,然后让同学运用课本上的好句型改写:My problem is that I have too much homework and I don’t have enough sleep。接着列出几个表建议的好句型,并点一名同学给自己提出建议,第2名同学提出建议之后,说出自己的困惑,点第3名同学给自己提建议… … 如此反复。由于这个话题与同学自身相关,他们有话可说,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几乎所有同学都练习到了这些句型。
以上这个案例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创设的真实情境,当然,也可以创设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真实情景。
在讲解过去进行时需要操练一般疑问句,刚好头一天下了一场大雨,老师就地取材:It rained heavily yesterday. Can you guess what I was doing when it rained? 要求同学用一般疑问句来猜自己的英语老师昨天下雨时正在做的事情。 同学们对这个情景很感兴趣,纷纷发言, 甚至有的同学问到:“Were you riding a bike when it rained?” 同学们提问的同时,就体验了这个结构,接下来,老师讲解这个语法的时候就顺畅多了。这个课例是从平时有一定距离感的老师身上来入手创设的真实情景,也能马上引起同学的兴趣。

二、    设问的艺术性
适当的提问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基本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要注意提问的科学性。提出的问题有时候要针对浅显基础知识内容,有时候要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总的来说,要由浅入深地设问,遵循“进阶式”的提问方式。
布鲁姆分类法就是个很棒的进阶式提问工具。他把认知过程放到课堂学习的中心位置,提问内容难度逐级递增,遵循以下顺序: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初三复习课复习到人物情绪话题时,老师整节课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课堂活动:
1、学过哪些形容词可以描述人物情绪? (记忆)
2、这些形容词哪些是描述正面情绪,哪些描述反面情绪? (理解)
3、阅读文章,哪些形容词反应该文章中主人公的情绪?(应用和分析)
4、在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那件事最让你郁闷?(综合)
5、平时你是怎样排解郁闷心情的?(评价)
具体操作时,老师先让同学们提前准备好描述人物情绪的单词并记忆,课堂上听写,然后将写出来的单词按照情绪的好坏分类。接着读一篇关于描述人物情绪的文章,找到描述主人翁情绪的所有形容词。最后描述让自己郁闷的一件事,并说出排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另外,英语练习题也要遵循这种进阶式的原则。

例如,笔者在进行不定式的学习时,通过以下练习题让同学掌握:
1、你记忆中哪些句子中用了不定式?(记忆)  
2、不定式在这些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理解)
We don’t want to spend too much money.
Mr. Li asked the students to copy the text.
Jack turned his head around to look at people.
Claire is happy to come here.
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3、用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应用、分析)
Mr. Miller gave up his job ________ (look) after his sick daughter.
Kate would like ________ (be) a teacher when she grows up.
Every weekend Alice works in the club ________ (help) kids read and write.
4、用不定式扩写句子。(综合)
I am sorry.
Yesterday, my sister went to Changsha.
The teacher told students.
5、单句改错。(评价)
    I bought some gifts give my friends.
    It is importan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Mom told us listen to her.
    
三、     先体验后讲解原则
讲解语言知识之前,要让学生自己先体验该知识点在文本中的运用,然后再进行讲解。这种体验式的讲解比直接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也就是“体验→归纳→演绎”的一个过程。 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对比较,然后得出结论, 最后再举一反三实践运用。
老师在讲解“cost, spend和take”区别的时候,先呈现一小段话:Last year, I was into the guitar. My favorite guitar cost me 200 dollars. I spent two hours playing the guitar every day, but it took me the whole year to realize that I was not talented. 让同学们体验在这个语境中三个词的运用,然后总结归纳在用法上的区别,再给出相应练习。
另一个案例中,教学内容是延续性动词与瞬间动词。老师并没有直接讲解呈现这两种动词的区别,而是给出一小段对话:
A: This is a really nice modal plane. Where and when did you buy it?
B: Oh, I bought it in London ten years ago.
A: Really? You have had it for ten years! But it still looks so new.
老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对话中用的是You have had it for ten years,而不是You have bought it for ten years。进而引出延续性动词与瞬间动词的概念,再扩展到其它动词,如die和be dead,borrow和keep等。

四、    以读促写
    八年级下册有一篇阅读文本是描述孙悟空这个中国经典故事人物的,在阅读理解了文章以后,要求同学描写西游记中的其他角色。在同学们描写之前,老师提出要用好句型修改两个单句:He can make the stick small. He can put it in his ear. 提问:这两个句子间的有什么逻辑关系?(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接着,让同学在阅读文本中找出对应的句子:He can make the stick so small that he can put it in his ear. 发现表达因果关系的好句型:so … that…,然后练习用该句型扩写以下句子:
Tang Seng is kind.
Zhu Bajie eats much food.
The Monkey King is clever.
最后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作文中都用到这个句型。

五、    巧妙留白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验?在课堂上,因为害怕学生掌握不了知识,同一个知识点,甚至同一句话,一而再,再而三地唠叨个不停,可是观察同学的反应,好多同学已经心生厌烦了。这就是“超限效应”。作为老师,不论在讲解知识,还是批评教育学生,都应注意“度”,如果过度,就会产生“超限效应”。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 就是要适当的留白,给学生思考和反省的空间。

总之,让自己的课堂具有“代入感”,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认知水平、意识形态、思维水平、已有的知识,设计逐层推进的课堂活动。
字数:3029个
参考文献:
[1] 程毅南,《代入感:从体会到认同》 课堂内外(2015)
[2] 唐晓芳,《阅读教学,需要“代入感”》 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8期)
[3] (英)麦克 · 格尔森,《从备课开始的50个创意教学法》
[4] 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学效应》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