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运动不断向前发展,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众多一线教师的重要目标。对此,笔者从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入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生物;有效教学
生物作为一门贴近生活的科目,与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又有晦涩抽象难懂的知识,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学了很久,效果依旧不佳。同时,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要求课堂做出更多改变,单纯的老师讲授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发展趋势了。课堂教学做出改变势在必行。
一、引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单纯的讲解不仅让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填鸭灌输式的教授,也让整个课堂的学习氛围大打折扣。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活跃课堂效果,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主体。
譬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生物的生殖与发育”时,笔者播放了《动物世界》里两栖动物、鸟类的繁殖过程,让他们从单一的课本图片中到立体的真切感受有性生殖的含义,理解不同种类之间的差别。在播放视频时,每到一个知识点,笔者都会停顿下来,进行具体的讲解,让他们明白不同种类的动物生殖的不同,原因是什么;播放完视频后,笔者会提问学生对哪部分印象最深刻,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如果学生不清楚,就会列举诸如乌龟、老鹰等来比较、引导;最后回归课本,让学生对书中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当读到一段文字的时候能够在脑中回想一个视频片段,这是笔者认为在教学重引入信息技术的意义所在。
二、联系生活实例,提高教学效率
生物和生活紧密相关,如果脱离生活实际只讲书上内容,那就成了纸上谈兵了。生活实际的引入是对书本知识的良好补充。通过联系生活,观察生活,学生才能对这个科目感兴趣,才会有疑问,有想继续探究的动力。
譬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中的“生殖”部分时,笔者首先会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燕子,联想在屋檐下通常都先出现一个燕子窝,不多久一对燕子就搬来了,很快就产卵孵卵育雏了;接着,笔者会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整个过程,引导他们思考鸟类的繁殖过程;然后,笔者会让学生思考其他动物是否和鸟类一样,哪一个环节最为重要等,这个环节,以学生十分熟悉的燕子为导引,一点点引导;最终回归课本,夯实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三、布置生活作业,延伸课堂教学
传统的作业形式,效果不是很好,很多时候只是课本知识的复制粘贴,还占用了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时间。学生不愿意写,老师也不愿意留。布置作业目的是培养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
譬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动物的行为”时,笔者会让学生课下留意、观察、收集身边动物的各种行为,并将它们的行为尝试运用所学分析归类,总结归纳,做好准备在课堂演讲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分析了猫的行为,从睡觉、运动、抓挠坚硬东西、到受到刺激时的弓背反应、再到自己舔粪便的行为等,每个过程都很详细;还有的分析了小狗、金鱼等。又如,在学习“生物的多样性”时,笔者就要求学生收集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制作专门的动物图册,思考如果都是同一种动物,动物图册会如何,我们的生活又会如何?通过这些生活作业,笔者引导学生对生活处处留心,提升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注重课堂互动教学,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两者的互动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与渗透,还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与交互,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特别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老师单纯的讲授也让学生感到乏味,也使得课堂效率不高。因此,互动教学就显得势在必行。
譬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的“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中的“发育”部分时,笔者将鸟的标本展示给学生,除了让他们学习鸟的整个发育过程外,还增加了拓展内容,让其思考“鸟为何能翱翔天空”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鸟的身体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展开讨论,得出了诸如鸟的身体呈流线型等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假象自己要飞起来了,怎么才能飞得高飞得远,不少学生反映了要有强大的消化系统,才能源源不断的提供能量,并且提出了要减轻骨骼重量,尽量减少体重,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还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对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时代的迅速发展要求初中生物课堂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改进,这是学科教学突破和学生内在成长的双重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一定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性,寻找他们与初中生物教学的契合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展开相关的教学活动,通过引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形式;联系生活实例,提高教学效率;布置生活作业,延伸课堂教学;注重课堂互动教学,融洽师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高效的初中生物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倪花.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9(24):39.
[2]林杏.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