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如今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化特征越来越凸显,身处于信息化时代中,必须要增强信息意识,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也更凸显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通过高中阶段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化应用意识,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在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本文就立足于此,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探讨了应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的科目中,对于其他科目则不是很重视。所以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普遍不好。而且常常对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只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理解,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操作时间,对此需尽快改善。下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一、存在问题
首先,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所以他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大,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主要科目的学习中,所以导致分给信息技术课程的时间不多。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无法得到提升。此外,重视高考是全社会普遍的表现,所以从学校的角度来讲,也是将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所以并不重视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所以所开设的课时比较少,教师能讲的内容自然会受到限制。常常只是讲解理论内容,就已经出现教学市场不够的情况,所以更无法安排学生具体动手操作。所有的教学都停留在表面上,教效果自然不好。
二、应对措施
(一)创新教学方式
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各个行业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所以,教育也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自身增添助力。例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创新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1]。此外针对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时长不够的情况,也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效缓解。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打造翻转课堂,将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提前制作成课件或者视频发放给学生,让他们提前学习,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消化理解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内容,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来动手实践。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在其中设置问题串,学生一旦面对问题就会有一种天然的抗拒感,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对于各种学习问题会更有探究欲望。
所以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就能让课堂有效延伸,让他们在课后也能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相关知识,这对于提升教学效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很多学生在以前都是下课之后就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抛之脑后,可能在下一节课上课时才会再拿出课本,在这期间并不会再翻阅课本。但是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他们对待这门课程会更有探究欲望,在课后也能主动学习。例如在“文本的结构和形象化” 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先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发放给学生,让他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样在课堂上就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学习流程图的制作,学习如何将文本信息更结构化以及形象化的呈现出来。
(二)鼓励动手实践
在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最重要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师一定要把握这一个关键点。但是有很多学生,一直受到家长教师等给他们灌输的高考很重要的思想,逐渐的学生也形成了以高考为王的观念,对于信息技术这种并没有纳入高考体系的学科不重视。所以在课堂上只是听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在让具体操作时也只是敷衍了事,并没有将具体的实践操作当成一个要点。对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他们能主动动手实践,可以组织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例如小竞赛等。比如在学习了“字处理软件”之后,可以给学生不止一份作业,让学生设计一份电子小报,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在开始作业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电子小报模板,帮助他们打开思路,这样学生也会更主动参与到实践中[2]。此外,可以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如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这样能够有效减弱他们面对一些陌生知识所出现的畏惧感。三五个人一起合作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学生的信心会大增。以制作小报为例,小组共同完成的作品必然会有更丰富的元素,学生共同探究,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会更强,课堂内营造一种和谐、竞争的学习氛围。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当前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解决。首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有主动学习的意识,这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基础。再鼓励学生多实践、多探究,不断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信息技术这一门课程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罗朋敏.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新课程(下), 2018, 000(002):136.
[2]亓爱新.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观察(下旬), 2019, 008(0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