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它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丰富学生的视、触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技法意识和创新精神,丰富学生对美的体验。在疫情肆虐神州大地,举国上下困于家里之时,教师需要确立“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美术作业观,采取恰当的美术作业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探索美术的激情与魅力。
一、案例研究背景情况
2020年寒假全国遭遇持续不退的新冠肺炎疫情,把所有孩子老师阻隔在家里。在遭遇延迟开学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处于全国领先行列的巴蜀小学,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启动了“云课堂”。巴蜀的所有老师积极改变观念和教学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技术、平台和设备,力求把压力转为动力、让难点成为亮点。当老师和学生真正离开“教室”这个载体,面对教室场景变成了网络虚拟空间之后,教学的方式和内容都发生着实质的变化。就美术学科而言,孩子们可能被疫情困在不同的地方,有可能条件有限,有可能身边没有画笔和材料,完成传统的美术作业具有一定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开展美术课,既不给学生增加负担,又让学生有效展开美术学习,体验美术的技能,感悟生活的美,实现美术课的意义,需要美术老师拓展思路,脱离传统的模式思维。
二、案例要解决的问题
宅家的生活枯燥而乏味,美术材料的短缺,让喜欢绘画的孩子们变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于此,突破传统美术课的内容和形式,改变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指导孩子们怎么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形成丰富的文化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将美的体验运用转化到生活中,形成巴蜀孩子关于美的核心素养,是本案例尝试解决的问题。在《我爱我的家》一课中,作业打破“画”的形式,拓展“家”在时间和空间的意义,老师从引导学生布置和整理家里的成列和事物入手,再以一个例子讲解拍照取景和运用光线的方法,使每位学生都具备完成美术实践的基础,过程中无论孩子们身在何处,也能够改变环境,了解形式美的法则,创造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具体操作介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里,对美术课程做了阐释:以对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的立课之本是视觉形象。因此美术活动实质上是结合意涵创作具有形式感的视觉形象,同时也在感受形式的基础上,从中提取意涵加以理解。概括起来,美术活动包含针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内容。基于对课标的解读,我们大胆尝试,用于创新,以作业结果为导向,创新作业内容,改变作业展示方式,增加作业参与人员,有的放矢,以作业创新推动教学。
1、创新作业内容,保证人人参与
首先,我们将作业与生活密切关联起来,将作业与孩子每日收拾、整理环境联系起来,体现作业的实用价值,降低作业的门槛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操作的可能。为此,老师们细心的在课前设计了导学单,引导孩子提前知晓上课内容 ,再拍摄精炼的视频让学生知晓如何让家变得整洁、美观,以生动详实的示范,讲解拍照的技巧和技法,将教参里课后作业绘画自己的家,变为和家人一起收拾、整理、装扮家,指导孩子们如何下载运用美图秀秀,运用网络资源在线制作图片,并把自己和家人的感受写成文字添加到图片上。巧妙的把沉闷的居家隔离生活,变成全家共同扮靓家的活动,兼具实用性和美观性。
2、创新评价手段 ,教师及时反馈
作业评价是保证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反馈学习效果的一面镜子,更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师评价的及时性,评价方式、评价语言、评价内容直接影响评价的效果。我认为高质量的作品评价可以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结束线上课以后,我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从环境整理的效果,照片拍摄的质量,灯光的运用,构图的层次,以及美术形式美的法则上进行一一点评。鉴于我一个人要上十二个班,每个班45人左右,也就是说我每周的作业评价量在550人次左右,评价难度极大。这也促成了我必须借助现代软件提高我的工作效率,完成对学生作业的反馈。我一共尝试了四个小程序,分别是:班级微信群,钉钉家校本,钉钉班级圈,以及作业登记簿。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认为作业登记簿的效率是最高的,可以设置交作业的时间,设置优秀作业,批量打分,用柱状图的方式统计作业。因为有了现代软件的助力,创新了我的评价手段,极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3、创新参与人员,实现家校共育
根据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有的工作无法独立完成,需要父母帮助,于是我调动家长的力量,增加教育伙伴,课例既是在教学生,也是在教家长。比如孩子收拾完环境后,指导家长下载拍照软件黄油相机、美颜相机等,用美图秀秀P图,用全能扫描王或者HP SMart扫描学生作品,用VUE Vlog来剪辑视频等等,家长从中也得到极大乐趣,同时我也扩大了自己的教育同盟。实现了我们预期的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家长积极性,实现家校共育、激发学生兴趣有策略的推进。
四、案例研究取得的成效
在经过努力探索和尝试以后,孩子们适应了网络教学,老师逐渐摸清了方法,家长找到了路径,所有人都为此而付出了努力,得到了启示,收获了成长。好多孩子有了收拾家的习惯,把房间收拾美观的能力,学到了拍照的方法,甚至改变了疫情笼罩下的生活。
结束语
改变线上课的作业形式,老师们从中得到了启发,孩子们提高了兴趣,家长们找到了方向,大家都没有了当初的茫然与排斥。但是所有的课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的复制、粘贴,需要大胆的尝试与创新,需要及时和教育同伴的交流和总结,需要适应各种情况、各种形式的变化,需要一直潜心走在教育这条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