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教育·抗击疫情心理班会的有效开展对于提高生命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清晰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本文将结合本校心理班会开展实际情况,对心理班会前期准备、心理班会具体开展措施展开分析,希望可以和业内展开有效交流,为其他学校有关心理班会开展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武汉;生命教育;抗击疫情;心理班会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疫情影响了各行各业的生产运行,同时也让人感到焦虑与恐惧。在疫情下,我国人民众志成城,积极投入在守护生命、抗击疫情中,取得了显著的抗击疫情效果,与此同时,疫情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思考,只有做好生命教育工作,才能让青少年学习如何在疫情期间保护好自己,如何让自身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一、心理班会前期准备
(一)活动目标
在心理班会前期准备阶段,教师应科学设置心理班会活动目标,在本次活动中,主要目标为:(1)可以让学生思考生命;(2)可以让学生敬畏生命;(3)可以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学会如何保护生命、守护生命。
(二)素材准备
在本次心理班会中,活动主要素材包含新闻漫画、电视栏目片段、武汉城市宣传片段、疫情相关视频、榜样学习卡片、守护生命技能卡片等[1]。
二、心理班会具体开展
(一)认识生命
在认识生命环节,主要为学生播放《武汉莫慌,我们等你》这一视频片段,然后针对此视频,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看了视频之后,同学们对疫情具有哪些了解?”“生活中,我们不提倡逆行,但在视频里,为什么会有好多人冒着生命危险选择逆行?”,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会思考视频中的画面,进而感受到生命的灵动与脆弱。在此环节结束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如此次疫情的影响、生命守卫者的勇敢等。
(二)敬畏生命
在敬畏生命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新冠状病毒来源材料以及《一只蝙蝠的自述》这一漫画材料,在学生观看材料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各小组人数约为4~6人,重点讨论内容包含病毒由来、病毒影响等,并在组内以合作方法共同为蝙蝠书写信件,在信件中,可以应用图画等元素,在各小组任务完成后,可以鼓励小组代表进行上台展示,实现班级内部的分享交流。在此环节结束后,教师可以围绕“野生动物”这一话题作出总结,告知学生应敬畏自然,维护自然多元生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对待野生动物,应做到不杀戮、不食用。
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在疫情期间,一些人隐瞒病例、私自聚会、出售伪劣口罩等新闻案例,让学生评价其行为,探究此类不敬畏生命行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以反例加深学生敬畏生命的认识,让学生清晰珍惜个人生命、关怀别人生命的重要性。
(三)守护生命
1.观察他人
在班会开展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自身、观察他人,自主寻找关于疫情期间守护生命的真实案例。在守护生命环节,可以让学生分享个人准备的案例,在本次班会中,学生分享案例包含城市居民出门戴口罩案例、医护人员自愿前往武汉案例、社区志愿者案例、爱心市民案例、外卖人员无接触配送案例等。在案例分享后,可以让学生思考问题,如“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他人,是不爱惜自身生命吗?”,然后教师可以作出小结,帮助学生感受社会中各种职业人员为战胜疫情所做出的努力。
2.分享技能
在学生观察他人初步感受守护生命意义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让学生思考自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护生命,以为抗击疫情贡献个人力量。在此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守护生命技能卡片,让学生通过思考填写守护生命技能,学生所填写内容涉及“谨慎对待生命”、“养成健康习惯”、“学会爱护动物”等,然后可以让学生之间分享卡片,互相交换技能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在保护学生自身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为抗击疫情做出贡献。
(四)绽放生命
在绽放生命环节,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榜样人物的视频。在本次班会中,选择视频为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人物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如“在张院长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秀品质,是否体会到了生命的价值,又如何实现生命价值?”,利用这一系列问题,可以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榜样力量,让学生明白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我想成为您”的表格,并让学生填写自身的思考,如领会的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方法等,以鼓励学生做到绽放生命[2]。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做好心理班会前期准备工作,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及多种表格素材,设置认识生命环节、敬畏生命环节、守护生命环节以及绽放生命环节,可以让生命教育·抗击疫情心理班会得以有效开展,以做到面朝武汉向阳而生,通过生命教育提高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知,引导学生学习守护生命方法,并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生命绽放。
参考文献:
[1]康茜,余海飞.勇担责任,抗击疫情——初中心理主题班会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9):20-22.
[2]韩文姬.面朝武汉 向阳而生——生命教育·抗击疫情心理班会[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