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来,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对班主任来说,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沟通是通向成功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欣赏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欣赏,就可能因此而达不到更高一层次的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及教育对象能够互相欣赏对方,可以更好地将老师和学生的情感连起来,使沟通更和谐,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欣赏型沟通”是一种基于理解、和谐、尊重和互相欣赏而建立的新型沟通模式,它通过四个基本要 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促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育过程中师生的相互欣赏,有助于达到师生之间和谐、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目的。
关键词:欣赏型沟通 班主任 和谐
著名教育学家顾明远先生曾说:“教育是理解、信任、沟通,在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巨大的教育力量。 ”可见沟通既是一种教育方式,也会形成一种教育力量,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应该是现代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必备基本功之一。
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管理好一个班级,沟通是通向成功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普通初中的学生正处在人生重要的青春期和叛逆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独立性、批判性、动荡性、创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让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很难看清他们真正的内心,师生之间有着很深的代沟,加大了班主任工作开展的难度,而这时候及时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师生对话技巧方面的论著,但大多都集中于研究和阐明:有效沟通的重要性、班主任的沟通模式、艺术和技巧、沟通理念的转变等,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然而基本都是就个人经验而言,例如谈在日常班主任管理中对师生沟通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看法,很有针对性,但在普遍适用性方面却不够。
欣赏型沟通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是檀传宝教授的“德育美学观”。欣赏型沟通强调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及如何致力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欣赏型沟通认为,当我们专注于理解和欣赏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分析和评判时,我们将发现自己内在的大爱。通过强调深入的倾听我们自己以及他人,欣赏型沟通有助于促进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进而引发双方互助的愿望。
欣赏型沟通的主要技巧和步骤包括四部分:
一、清晰地表达观察结果
欣赏型沟通的第一要素—观察,认真细致观察正在发生的事,然后清楚地描述观察的结果。无论喜不喜欢,只需要说出别人所做的事,而不进行评判。这一步骤,必须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如果将评论和观察混为一谈,人们往往倾向于听到批评,严重的甚至会产生逆反的心态。欣赏型沟通是动态的语言,是内心的理解与欣赏,不提倡绝对化的结论。它主张在固定的时间里和环境下进行观察,然后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 例如,它会说“小刚同学一周里迟到3次” ,而不是说 “小刚是一个总是迟到的学生” 。
二、表达感受
我们自身内在的身体感知—感受,欣赏型沟通的第二要素,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成熟的人感觉非常地敏锐,比如听交响乐的时候,不同的乐章,无论是热情奔放,或是细水连绵,都能感受到音律细微的起伏。
准确表达内心的感受,强调区分感受和想法,以欣赏的眼光,做到识别并准确表达内在的身体感知和情感状态,而不包含评判和指责。比如小刚同学在一周里总共迟到了3次,当我们说“你这样不对”,其实并非表达感受,而是表达想法,欣赏型沟通会这样说 “你很多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好,如果下周你也能按时到校就好了” 。通过建立表达感受和欣赏的词汇表,让我们的表达更清晰,从而使彼此的沟通更顺畅,更和谐。
三、说出自己的需要
我们自身的需要是感受的源泉,说出我们自己的需要—欣赏型沟通的第三要素。例如听到不喜欢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职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对别人的责备、评判以及分析,恰恰反映了我们自身的需要和价值观。假如通过批判来提出我们的主张,人们的反应往往是申辩或者反击。反过来,如果我们直接说出自己的需要,那么他人就很有可能做出我们想要的积极回应。
例如小刚同学一个星期里总共迟到了3次,班主任跟他进行沟通时,应该如何说出自己的需要呢?欣赏型沟通会说“我是一个很重视班级纪律的老师”(说出自己的需要)。当我们以欣赏的眼光,开始欣赏对方的优点,而不是指责对方的不足时,我们就很有可能找到方法来满足沟通者双方的需要。
四、提出具体的请求
欣赏型沟通的第四要素是请求,需要告诉他们,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期望他们做些什么。尽量不使用抽象的语言,使人们产生误解,而是通过具体地描述,来提出请求(要怎么样,而不是不要怎么样),我们把自己想要的回答表达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我们需要的回答。我们提出请求时,要确保是请求而并非要求,期望对方的改变是出自于真诚的关心,而不是出于恐惧、自责等。 欣赏型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欣赏型沟通注重每一个人的闪光点,为的是帮助我们在真诚和欣赏的基础上与他人更和谐地沟通。比如小刚同学上课迟到,不按时到校事件,欣赏型沟通模式下的处理方式是:“小刚同学你在这一周当中一共迟到了3次” (清晰地表达观察结果), “如果下周你能按时到校就好了”(表达自己的感受),“我是一个很重视班级纪律的老师”(提出需要), “希望以后你都能按时到校” (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教育实施中,我大胆融“欣赏”于班主任管理中,站在学生的角度,用自身对品德的欣赏来启迪和带动学生的德育“欣赏”,以增加和谐、自信的班级精神,在“欣赏”中完成对受教育者价值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一点也让我发现教育无处不在。 主题班会是一项重要的集体活动。它可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行自我教育,使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而,在主题班会的设计时,不管是班会内容还是班会的形式,我都考虑教育气氛的烘托,营造出一种美好、和谐的气氛。
把欣赏型沟通模式引用到班主任管理中,然后把欣赏型沟通理念的四个步骤,构建成沟通模式进行推广应用,这样就可以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效率,使沟通更和谐,增加沟通效果,促进师生情谊。欣赏型沟通模式下,班主任理应多去寻找学生身上的优点,打破传统师生关系中老师至高无上,高不可攀,学生见到老师就犹如老鼠见到猫一样的紧张关系。多年的班主任经验使我认识到,德育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一种高尚的奉献精神和人格吸引力,一种浓厚的知识底蕴和文化修养。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多去欣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不是盯着学生的不足看,师生之间的沟通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的状态。让沟通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欣赏的教育环境下进行,我们的教育将会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德育美学观[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孙启智,刘小(亻毛).风中的承诺——欣赏型德育的师生关系模式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