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种爱,像太阳一样温暖,像春风一样和煦,像清泉一样甘甜。有一种爱,比父爱更严厉,比母爱更温暖,比友爱更纯洁……”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自古以来就主张对学生施以“仁爱”,做到“诲人不倦”。热爱学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支撑点。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热爱学生 教育 尊重 信任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教师是社会的专职教育者,他的任务是向受教育者——年轻一代的身心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指引他们通过自觉的学习活动,使自己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新一代。教师是儿童知识的启蒙者、开拓者,是学生心灵的陶冶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的不仅是教书的责任,更是育人的重担。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人格所在。师爱,他是阳光下最温暖的爱,对待学生,它包含了对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人的热爱、尊重、理解和期待。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学生亲近,他们自会信服老师所讲的道理。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理解教师对他的爱更是一种困难的事,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验。所以,教师必须花更多的心血来让学生理解自己,从而赢得学生的爱。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师生之间的感情关系,把师爱视为教师的美德。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是一种纽带,是教育维系之所在。
一、热爱学生,从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开始
有人曾作过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师爱就像一根琴弦,一头拴在教师的事业心上,另一头连在学生的心头上,拨动这根爱的琴弦,就会引起师生心灵的强烈共鸣。我想,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用热爱学生的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才能建立起诚挚、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但是这种爱是有原则的,对学生的缺点不姑息迁就,把尊重人格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一个好教师不能认为自己爱学生、真心为学生好,就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和人格,就不需要对学生采取尊重平等的态度。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当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学生以其特有的敏感,经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看出了教师的善意和对自己的真诚爱护,就会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就会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而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甚至随意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抗。这种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就成为教育的一大障碍,已知有时连最有效的方法也不起作用。有一句教育格言说的好:“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的工作开始时,就已结束。”如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只会打击学生,使学生和教师在感情上对立起来。
二、热爱学生,从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这种爱是开启儿童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一座桥。
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远不止于对学生个人的一种同情心,或一般人称为“良心”的东西。而是从内心涌发出的一种对一切学生的深沉的爱。从这种理性指导下的爱的情感出发,教师就会全面的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不论相貌、性格或性别差异,也不论学习优劣,教师都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尤其是对待差生,对待“不守规矩的调皮学生”,更应特别关心爱护。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好学生,又有后进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教师,千万不能因为后进生学习不好或表现不好而放弃对他们的培养与转化,喜爱好学生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教师的心更应贴近后进生,因为他们需要老师更多的爱。教师如果偏爱好学生、冷漠后进生,不仅会造成后进生与教师的隔阂和对立,而且还会宠坏了好学生。一些好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表现平平,且多有令人失望之处,而当年的一些后进生,后来都有不俗的表现,有的还干出了一番事业,是否因为原来教师倾注于好学生身上的爱太多了些?也许正因其得到的爱太多,过于一帆风顺,致使其以后对生活和命运有了挑战考验时变得软弱无能。为此应树立这样的教育信念:要使每个学生的心田都得到师爱的滋润。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应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如果教师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教师的偏爱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教师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
三、热爱学生,从上好每一堂课开始
师爱不仅要体现在日常交往之中,更要融合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去 。课堂是教师的车间、田园和实验室。师爱首先应体现在课堂上,亲切自然的教态会造成一种情感的磁场,使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还能通过非言语行为(如微笑、眼神、手势体姿等)来表现和传递自己的感情。所以教师教课也是一种感情和生活,它是有激情的传导,它处处是师爱的表现。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言行经常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反之,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造成内心烦躁,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因此,教师即要能体谅和理解学生,也要学会欣赏学生 ,不能总把目光盯住学生身上的毛病和缺点,要会欣赏学生。只有会欣赏学生,师爱才会永恒。要会欣赏他们的稚气天真,也要欣赏他们的成长过程……这种欣赏,可使你享受到温馨、甜蜜,使你对教师职业钟情和依恋,使师爱更浓郁和纯真。
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值得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热爱这个职业,而师爱则是纯真美好的情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的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论语全解》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年版
2. 《爱的教育》夏丏尊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版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手册》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年版
4.《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版
5.《发展心理学》第3版 林崇德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