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 的 距 离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之主题班会的特殊关爱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林婷
[导读]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政府、慈善机构及个人纷纷与各山区学校取得联系,以自己力所能及的形式和农村留守儿童之间架起了一座座爱心桥梁。据统计,我镇留守儿童98人(全校260人),占比高达37.7%。高占比也就带来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的确,常年离开父母与祖辈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们,由于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会引发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校结合本校实际及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启发,以让留守儿童正确理解爱、感悟爱、学会爱为突破点,设计了“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班会课。经过一个学期的落实,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现将设计意图、各环节内容及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取得的一些成效展示如下:
        设计意图:据各班班主任调查反馈,我校各班留守在家的孩子有90%是与祖辈一同生活的,父母双方在我省珠三角地区工作居多,也有部分是在外省及国外就业。由于路途遥远、工作繁忙等原因,在外就业的父母亲也就只能在年节回到老家,留守儿童们一年下来在父母亲身边的日子平均不到一个月。而这其中,又有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较为特殊,如:单亲,父母双方再组合家庭等。在这些特殊的成长环境影响下,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亲情的感知能力非常有限,所以我首先把“认识家及感受家人的爱”放在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的第一课,主题确定为:“我爱我家”。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的不同,所以在低年段仅需要达到“认识家及家人,初步养成自理自立好习惯”的目标;而在中高年级,随着孩子们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且常年留守在家,内心变得极为敏感,往往会对家人的一些做法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解及困惑,大多数还会有叛逆反抗行为,因此这个时候就要给予孩子们与家人相处的方法指导了。依据孩子们心理发展的不同,将主题班会作出调整,如同根据不同的心境弹奏不同的乐曲般,我们也将这个主题的班会设计成两首不同的乐章,希望能够将孩子们带入“爱的感受,美的体验”中。
        第一部曲——《我从哪里来》
        设计内容及成效:在教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单元主题即是“我爱我家”,分四课开展教学:《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和《干点家务活》。其编写目的是引导学生先从了解自己出生给家人带来的喜悦开始,进而了解自己与家人间的血缘关系和法律关系,以及家庭的结构,最后落实到对家庭的爱与责任,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学着自理自立,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温馨家庭生活的自觉建构者。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我留意到即使是留守在家的小朋友也能够以极大的热情去询问家中长辈自己出生时的故事。从孩子们在课堂上讲述故事的表现来看,他们已经从长辈们口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到来对于家庭的重要意义,稚嫩的内心里面已经萌芽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这关键的一步,也为后面孩子们有一个积极的家庭关系体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拿出家庭照片找“影子”环节,孩子们能够根据教材提示说出许多自己与家人的共同特点,这其中有关乎长相的,也有关于性格脾气的。有趣的是,淳朴的山区孩子们并不畏惧说出家人和自己性格上的缺点,这给予我们授课老师极大帮助,一些平时表现就较为自卑、胆怯、冷漠的留守孩子,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影响下,变得敢于表达。
        趁热打铁,为了达到“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对家人的爱”这一目标,我把课堂重点放在了“讲述与家人的故事”环节。稚嫩的孩子们对于爱的感知是敏感的,很多孩子知道父母的拥抱和亲吻就是爱的表现。但与此同时,这种感知又是粗犷的,父母长辈对自己日常起居的照顾是理所当然的,从生活细节中提取不到“爱”,更别提向家人表达爱了。特别是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生活的孩子,对于家庭温暖的感知甚少,渴望亲情的他们更加不会表达对家人的爱。

同样在教材内容的启发下,孩子们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发现了家人的爱就藏在生活细节中。在孩子们打开了脑海中种种与家人相处的画面之时,教师适时告诉孩子们:家人的爱藏在细节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生活点滴细节向他们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比如敢于用语言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对辛苦工作的家人说一声“辛苦了”“我爱你”;制作小卡片送给家人;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向家人证明我们在渐渐长大……父母们表达爱的方式非常隐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同时爱也是相互的,只要我们敢于表达爱,害怕向我们表达爱意的“害羞”长辈们也会试着把爱说出来哦。
        这节课的后续两个环节,即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孩子们的家长配合起来,完成这节班会课的延伸环节,用相机记录孩子们懂事感人瞬间,之后老师们将收集起来的照片视频资料与孩子们共同分享,让孩子们知道向家人们表达爱、学会感恩、学会自理自立是一件多么令人开心满足的事。
        第二部曲——《我们可以是朋友》
        设计意图: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心理的变化,他们会在家庭生活中遇到新问题、新困惑,特别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看到其他同学的父母都在身边,自己的需求都能得到父母的及时满足,而自己的情绪父母却看不到,小小心事不知该如何述说,有时候父母还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先否定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有时候还片面听从爷爷奶奶的说法,对自己就是一通训斥。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的时候,就需要提升其对家庭生活的认识,使其能在遇事时多角度思考,寻求与家人沟通的恰当方式,与家人共同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
        教学过程及效果:这节班会课以游戏“猜猜我的心”引入,游戏以两人为一组进行分组,一人表达“我非常生我爸的气”后站立不说话,另一人也只能表达“是什么原因呢”之后同样望着对方不言语。之后随机采访一组同学各自的感受,同学甲说我非常希望对方能够安慰我,告诉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同学乙说我非常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我才好想办法和同学一起解决问题。这个时候的两人,情绪都极度焦躁,因为双方没有实现沟通顺畅。这个课前游戏目的是让孩子们都明白肢体动作和语言的表达让我们实现沟通顺畅,沟通能够减少误会,了解彼此的想法,理解对方的感受。游戏之后立马进入开展这次班会课的主题,以谈话的方式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会与家人沟通。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的主题班会,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孩子们的感恩之心、同理心在班会课上得到了激发,同时,在未直接干预孩子们家庭生活的条件下,孩子们的家庭责任感也得到了提升,在家庭生活中学会了自理自立,并成为了温馨家庭的自觉建构者。但是据各班班主任调查发现,仍然有好大一部分留守孩子仅仅将“爱”留置于课堂,埋于内心深处,并未将课堂所得实践于家庭生活中,久而久之,便淡忘了。诚然,主题班会课开展的目的不在于课堂上授课老师和同学们配合地有多好,而在于它带给孩子们的积极影响力。
        不得不承认,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孩子们身上暴露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相应地,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给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考验也越来越多。总结这一系列主题班会所取得的成效及不足,我校将持续关注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建构,初步设想开发《认识自己和同伴》《认识中国与世界》等主题班会课程,联合语文阅读课程及音乐鉴赏课程,真正落实到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这一目标,让这世间所有的爱都能为留守孩子们所感知。
        
        
参考文献:
[1]覃广娟.留守不孤单——关爱留守儿童主题班会(适合小学高年级)[J].基础教育研究,2009(18):19-20.
[2]潘晓路. 湖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