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方式,其功效并非一日之功,小学教育是所有的基础,无论是知识的教育,还是公德的教育。因此小学生的公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性,只有从小学生低年段养成良好的公德价值观念,其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我道德修养。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学生;爱护公物;培养策略
前言:
小学生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男生天性活泼好动,打闹行为是男孩子的游戏方式之一,但是在打闹过程中容易造成学校公物和教师教具的损坏。虽然一些小的物品价格不高,但是这种破坏公物的行为却不容忽视。破坏公物的行为看似事小,但是其背后的违规行为和蔑视规矩的思想,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当下的公德观念的形成,甚至会影响孩子成年之后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当越轨行为成为习惯时,不仅会影响其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严重的还会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小学低年段学生是爱护公物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多观念都在形成初期,小时候立德,长大了才能树人。如果在小学生低年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公德习惯,等到孩子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长大之后再通过教育进行矫正,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并且效果并不一定明显[1]。因此,在小学低年段开展爱护公物等公德教育,一方面是小学生在进入校园开始学习之后,对于老师的权威具有很强的服从性,老师的重视和肯定能够有效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公德观念,因此通过校园教师的鼓励和教育,能让小学低年段学生在最短是时间内养成爱护公物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小学低年段的学生仍以游戏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并且多以模仿为主,这样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游戏情境和身边的小事,作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和资源,能够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到爱护公物的观念。
因此,学校注重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进行爱护公物教育,提高低年段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让爱护公物成为每位同学的良好习惯。使得他们在校期间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爱护公共财物,摒除随意破坏公物的陋习。通过班主任在班会课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知识的宣传教育,各科教师在课堂上穿插讲解爱护公物的知识,学校在校园各处张贴爱护公物的标语等多种方式实现小学低年段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小学低年段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因此针对小学低年段学生爱护公物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制定的一定的策略,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进行公德培养,应当有效利用奖惩机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公共财物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不能独自占有,更不能随意损坏,要教育孩子树立爱护公物的观念[2]。笔者学校刚刚装修完毕,一切都是崭新的。但是学生的板凳设计不科学,使用一段时间螺钉、螺帽就会松动,容易造成板凳的损坏,甚至会有调皮的孩子会用凳子的靠背当做了当做玩具与同学打闹。如果及时把螺帽和螺钉捡起来安装好,凳子就可以继续使用。后来专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通过现场操作给孩子作示范,教他们如何当个修理工。通过奖励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当他们在地上发现掉落的螺钉和螺帽,就会及时上交,为此专门准备了一个铁皮盒,里面专门装孩子捡的螺钉和螺帽。通过这样的方式激起小学生爱护公物的意识。通过身边的事例,不仅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且有效维护了班级的公共物品,减少公物和教学用具的损坏。
(二)通过细节提醒和培养学生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公德的教育,不分时间,也不不一定非要在课堂之上进行道理宣讲,而是通过细节的提醒,让学生及时改正破坏公物的行为。为了有效防止公物被损坏,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爱护公物,例如放学前,要及时提醒学生关门、关窗、关灯、关电扇;移动桌椅时,要提醒学生抬起来要轻轻放下;打扫卫生时,使用完后的扫把、拖把应该放在指定的位置,同时还要告诫学生进门用手推,桌面不可用刀刻;看见在教室里、草坪里追逐打闹者应立即制止或者及时向老师报告。这些虽是小事,但却是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具有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的有效做法。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习惯,和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一样重要,是影响学生终身的大事。因此,需要班主任和老师们的及时指导。通过教师的用心教育和鼓励,小学低年段学生会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结语:
现实当中家长过度关注学生的成绩,使得小学生公德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缺失。小学生公德教育的缺失,使得学生的个人习惯和社会公德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在爱护公物方面,一些家长的自私行为和思想会影响到小学生,只会爱护和珍惜自己的私人物品,对于公物不仅不爱护,甚至会故意破坏。而小学低年段是公德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采取一定的策略加强小学低年段学生的公德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常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提高整体育人效果[J].辽宁教育.2019(02)
[2]杨小娟.浅议小学生公德教育的意义及策略[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