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一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8期   作者:叶 婧
[导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率的关键。
        【内容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效率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身心发展的优势,结合日常教学有步骤地进行养成教育,使学生们较快地适应学校环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受用一生。
【关键词】学生  学习习惯  培养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年级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不可忽视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今后学习或生活的重要影响。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方法就形成于其中了。
        一、课前准备的习惯培养
有一句话叫做“成功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一个人的准备工作大到一项工程,一次竞选,小到一次上课,让孩子学会事前准备,养成做事有准备的习惯,从课前准备工作开始培养。
        1.让学生明确课前准备的要求
        告诉孩子在课间休息时,就把下节课中的课本等用具放在课桌左上角。上课前两分钟进教室,坐在座位上,或者趴在桌上静息,或者由值日班长带领唱歌等等。课前准备虽小,但却可看出一个人当天的学习状态。再者,整齐的摆放不仅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更能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
        2. 活泼生动的形式让学生熟记于心
        “铃声响,进教室,安安静静等老师,看谁坐得最神气。”利用一首活泼生动的简单儿歌,潜移默化地提醒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一读完学生就很自觉得安静下来,由课间活动进入到课堂学习状态中,这不仅使学生做好学习前的心理准备,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3. 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一时的冲动,或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在于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任何时刻都要学生明白充分的准备、整齐的摆放的重要性,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抓,想不起来就不抓。培养习惯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她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二、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
    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难免改变不了幼儿园的习惯,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对于他们来说肯定难以适应,所以培养小学生遵守常规的习惯,就显得特别困难。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教师应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课堂教学之前,不要太早着急学习课程,要把常规放在首位,因为如果不把常规管好,学生就没有守纪意识,在课堂上乱跑、乱叫,搞好教学就是空谈。所以只有把纪律管好了,我们才能正常上课,才能引导学生认真地学习知识。
    第二,如果有一项常规没做好,老师就要反复地训练,反复要求强调,严格把关,并在每节课上都反复练习,时间一久,就会养成习惯。
        第三,在班集体中形成正确的舆论,传递正能量。采用一些简单的小孩喜欢的顺口溜或者儿歌,带领全班一起说,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要提醒某个学生不随便讲话,“小嘴巴,真听话,安安静静不说话,我们大家都爱他。”相反,“小嘴巴,不听话,叽叽喳喳在说话,我们大家提醒他。”这样的儿歌体现人性关怀的温暖,又能传递正能量,潜移默化地提醒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就很自觉地安静下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2.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所以应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的习惯
    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最头疼的是学生不专心听课,不会看老师,不会看白板,不会看课本,他们有的玩铅笔、橡皮,有的跟同桌讲话,大班额的班级尤为突出。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尽量要与学生自身生活有密切联系,以激发他们的注意力。例如,教学汉语拼音字母,引导他们用小手做成的形状来记忆,比如记忆bpd等等,或者引导他们唤起生活的记忆。还有一种好办法就是采用小卡片之类的教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果有条件就多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都有益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其次,我们也应该用些技巧来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精神饱满,可以顺口溜来提醒:老师说“大眼睛”,学生跟上“亮晶晶”。“小耳朵,认真听”。“小小手,放桌上”。这样就能慢慢培养学生学会专心倾听的习惯。
   第二,培养学生专注倾听同学的发言的习惯
课堂教学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时常开小差,出神或做小动作,甚至与课堂教学无关的话题他想说就说;老师指名学生回答时,大部分学生无所事事;也有的要回答时手举得高高,可老师没请到他回答后,就不再听别人的回答……老师在这时应该给学生明确目标,听”也是一中本领,是尊重同学的表现,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也可以编儿歌来经常提醒他们:“要发言,先举手,同学回答,手放下,端端正正仔细听”。平时上课发现做得好的同学马上进行肯定和表扬,提醒他们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3.培养认真写字的习惯
        一年级学生写字的可塑性大,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训练:
        (1)运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四线格,四条线,三个格,建在上边叫上格,建在中间叫中格,建在下边叫下格,汉语拼音住里边,有头向上升,有尾向下拖,没头没尾中间坐。”“田字格,四方方,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中国汉字住中间。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用生动的儿歌引导他们认识四线三格和田字格以及认真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比枯燥无味的说教更能激发他们写字的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教各种基本笔画时,尽可能先进行示范指导,并手把手辅导学生写好每种笔画,帮助学生认识汉字各个偏旁的比例大小,书写位置和结构组合规律,这样不仅把汉字写得规范美观,更能培养学生对待书写的认真态度。
        (2)自我心理准备。书写前,学生边背写字歌诀:“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眼离书本约一尺,胸离桌子约一拳,手离笔端约一寸,三个一,要做到,字写工整视力好。” 学生一边调整姿势,一边做好心理准备。
        (3)教师鼓励安抚。书写时,教师不断巡视。对写字能力强的或因自信心不足而写不好字的孩子及时用赞赏的语气给予表扬与鼓励:“看这位小朋友的写字姿势多漂亮!”“你的字写得多漂亮,跟你一样长得漂漂亮亮的。”“你的小手真灵巧,写的站得端端正正。”然后再将他们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欣赏。对那些做事急躁,动不动就用橡皮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则轻抚他们的头,温和轻声地提醒他们不要急躁。
        三、课后学习习惯的培养
        1.一节课结束,要求学生把课本收拾整齐,分类放在书包里。如果课本练习本的角卷起来,要先轻轻抹平。
        2.告诉学生下一节课的科目,让他们把相应的课本和文具盒摆在课桌上指定的地方,摆放整齐划一。
        3.告诉学生如果小手脏了,要洗干净,以免下一节课弄脏了课本。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耐心地教育引导,也需要家长不断地配合督促。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