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革,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下,社会各界对于小学教育体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教学体系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类的语言学科,学生学好语文能够解决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能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进步,因此教师不仅要保证学生文化成绩的稳步提升,同时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实际教学中,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研究
引言:小学生正处于人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给予积极和耐心的引导。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有时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学习情绪,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心态,因此教师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通过渗透一些积极的价值观念和人生哲理来转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态度,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同时教师要将心理健康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以此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外界环境能够给学生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因为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很多,基本大部分时间都是校园生活,最熟悉的场景是课堂,最熟悉的人物是教师,教师只有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保持积极正能量的学习态度,才能接受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渗透才能科学的进入,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例如在部编版《将相和》的阅读教学中,文言文一直都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容易遇见问题的地方,因此当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中,比如说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视频,让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故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放松自己的身心,这样才能够保证心理健康渗透的效果,从而为学生减轻语文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在轻松的过程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面对语文学习积极的态度,而不是逃避学习的畏难心理。
二、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
当今小学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筛选的,其教育意义涵盖多方面,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都是很好的指路明灯。
教材中的内容涵盖古今,包括很多人生哲理和文化智慧,这些都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不能忽略这些教材内的内容,而是要发挥这些内容的优势,挖掘其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其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学会通过挖掘语文教材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也是教师既保证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部编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实际事件,根据这些生活中的事件理解文章的内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件事情爸爸和妈妈的反应不一样,这种事情在生活中是否出现过,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章,寻找答案,运用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家长对于爱的不同表达方式,逐渐理解父母,对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教育,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语文知识,而且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保证学生具备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要组织多样化的语文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亲身参与中感受语文阅读的魅力和价值,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方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式。
例如:在部编版《草船借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古典名著来体会人生百态,通过草船借箭中的一些阅读情节,组织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能够让学生通过诸葛亮的一些表现体会其人物的心境,从中学习诸葛亮忠义的品质,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趋势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保证学生文化成绩的稳步提升,同时也要推动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促使学生能够以一个平稳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学习与生活,并且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树立其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一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六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好家长, 2017, 000(031):37-37.
[2]秦绍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都市家教月刊, 2017, 000(00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