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以前毕业的学生送来祝福。因为有段时间没有联系,所以聊了很长时间,感觉特别开心。当谈到我的儿子时,他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老师,他乖不乖?他不乖的时候您怎么处理啊?我说:我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因为我总是对他严厉不起来。他接着就问:那您当初怎么对我们那么严厉那么凶啊?我当时一愣,没有回答上来。事后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直到看了王艳芳老师写的 《飘着花香的琴弦》和《邀一枚月亮吟唱》。 我才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她是这样说的:教育是爱,教育是情,教育是真。用自己的真情去爱孩子,爱生活,爱世界,你会发现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孩子的笑脸是甜的。
以前当班主任,我以为只要对学生严肃严格严厉,在这种高压之下,不怕出不来成绩。这样试过几个轮回之后,尽管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离最好还是有一段距离。还搞的学生怨声载道,唉声连天,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没有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参与者,没有让他们真正做班级的主人。对自己的孩子厉害不起来,是因为爱,对自己的学生能够狠下心,应该是缺少爱。
苏霍姆林斯基就非常爱学生,非常爱他的职业。正如他在他的书中写到的那样,如果你不爱孩子,你就从事别的职业吧,不要走进学校,不然的话,你会很痛苦,孩子也会变得很凶恶。很多人在参观了巴甫雷什中学后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秘密,那就是这个学校的孩子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一种孩子般纯真的笑容。
拥有对孩子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这是最最根本的。不要对孩子有私心,教育应该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的宗教,孩子就是我们的上帝。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现代教育充满平等与理解。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是师徒关系,不是父子关系,更不是医生和病人、警察和犯人的关系,而是人格平等、结伴而行、共同成长的朋友与志同道合者的关系。作为特殊角色的班主任来说,能否做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同一班级的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是明显的,这种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班主任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但决不是班主任对学生采取不同“标准”和“政策”的依据。有的班主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对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社会背景、学业成绩不一样的学生,往往采取不平等待遇。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方式,一方面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班主任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实际上,不管处在哪个层面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班主任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他们。因此,班主任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个同学。这种平等,是一种人格的平等,班主任如果不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或是理论上知道而没有在教育过程中加以实践,则必然会导致思想教育工作失败。而要做到平等,心中应该有爱。
爱学生是和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连在一起的。霍懋征老师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霍老师的课上,一个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举起手要求回答问题,可当问到他时,他却答不上来。老师后来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时,这个学生哭着说:老师,别人都会,如果我不举手,别人会笑话我。霍老师由此感到了学生都有一颗强烈的自尊心。她私下里告诉这个学生,下次提问时,如果会答就举左手,如果不会就高举右手。此后,每当看到他举左手,霍老师都努力给他机会让他回答,举右手时则不让他站起来。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变得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霍老师悄悄地把这个方法也告诉了班里其他几个学习不好的学生,结果发现整个班都变了。这件事证明,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人皆有自尊心,处在成长期的学生的自尊心更是敏感与脆弱,更需要老师的悉心呵护。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才会在一种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自觉学习。
班主任就应该用爱之心给学生营造一个这样的学习氛围。
级部里有这样一个班,大多数老师去上课的共同感觉就是头大,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习惯养成和学习成绩都是差一些的,尤其是上课的纪律。但是,在上历史与地理课时他们就表现的特别好,问及原因,用这两科老师的话说就是:我总在班上表扬他们,所以他们上课的时候听讲特别认真,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无独有偶,前几天,与一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反映说孩子现在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了,懒懒散散的,而她一开始在班里担任班干时,回家后做作业就特别积极,精神状态也特别好。希望老师能经常表扬鼓励一下她。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又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对于在班干竞选中落选的同学没有很好的激励,对平常学生的优点不能及时的赏识,更没有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这是多大的失误。自己需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真的太多太多。
激励每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个学生的才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来自教师的期待是学生积极进步的动力。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老师要激励学生们增强自信,勤于努力;要为每一个学生取得的进步而鼓劲加油,使他们感受到由于各自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而带来的喜悦。
我们班有个女同学课上从不发言,课下也不和其他同学交往。但我发现她很细心,室外贴的手抄报的边边角角有些张扬,她就主动的去粘好。上课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几个班的报纸粘贴情况,学生们都觉得是我们班的最好。我问:为什么开始时都一样,经过几天我们班的就成了最好的了呢?我马上表扬了那个女同学,夸奖她善于观察,热爱集体,学生们情不自禁地鼓掌。后来她帮老师为班里建立了“卫生角””””’,让同学们把工具摆放整齐,废纸和矿泉水瓶归类放置,把教室布置的整洁干净,渐渐拉近了和同学们的距离,并开始主动和同学们交往,参加班级活动,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 让学生们时刻认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们才能把学习当作是耕种自己的“责任田”,而不是为老师或家长“打工”。行使“主人权力”是魏书生老师最高明的办法。他常说,教师是学生公仆,学生才是学校的真正主人。魏老师班级的学生,每人都有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如,轮流承包的有:担当“值日班长”、抄写“每日格言”、主办 “班级日报”、教唱“每周一歌”等。固定承包的有:收发各学科每日作业、检查学生日记、监督老师“发火”、课间纪律、花盆、鱼缸等等。班主任就是应该把权力下放,让每名学生都有自己“说了算”的田地,都是主人,都有机会行使主人的权力,都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在一个有安全感、信任感的集体中,不会感到道德是外部强加的,可以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甚至是在无意识的冥冥之中接受一定的道德文化导向。“权力下放”就是对学生最大的信任。
因为班主任的精力有限,我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每一个老师心里都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成钢。作为班主任,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爱是信任,爱是平等,爱是尊重,爱是激励,只要每个班主任的心中充满爱,工作的干劲就会十足,精神就会饱满,心情就会舒畅,我们就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让他们感到温暖的老师。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这样,我们的教育又将是一个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