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境化表述 让阅卷者更容易被你“说服” ——2020年高考备考教学札记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7期   作者:韩丹丹
[导读] 在语文学科高考备考的过程中,考生的情境化意识不应仅停留在阅读和语用部分
        在语文学科高考备考的过程中,考生的情境化意识不应仅停留在阅读和语用部分,更应以读促写,树立情境化写作意识,激活议论文写作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的议论文既鞭辟入里,又“芳香四溢”。
        考题的情境限定是目前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例如,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比如警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全国二卷要求从对来华留学生所做的调查的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取两三个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些考题都为考生限定了具体的写作情境要求,无论是回溯历史还是展望未来,都需要考生认真考虑试题设置的生活情境并置身于情境中,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但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情境化表述并不指向考题的情境限定,而是要探讨在议论文写作的实践过程中,如何运用情境化写作更好地组织和建构写作语言,为考场作文增分添彩。
        情境化表述的必要性是由议论文写作的特点决定的。文无理不达,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基于这样的观点,很多人片面地认为议论文只要观点深刻,条理清楚就可以了。然而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对于考场作文而言,纯粹的说理虽然逻辑清晰、简单明了,但也很容易使阅卷者产生思维上的疲惫感。这也是相比于议论类的文章,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文学艺术形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情境化写作路径,使我们的说理在具备观点的深刻性的同时,更具备一种打动人心的温柔力量。
        下面我们就以2020年葫芦岛市模拟考试作文题为例来具体阐释情境化表述在议论文写作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运用策略。
        五校二模作文题的导引材料为哲理论述类多则材料,关键词是“苦难”。作文要求明确,立意集中,要求考生“谈谈对苦难的理解”。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审题立意的难度很小,那么分值的差距就主要体现在谋篇布局和语言建构两个层面。在语言建构的具体操作层面,建议同学们运用如下策略建构“情境化表述”语言:
一、选取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展现生活化情境
        例如:苦难真理的第一程,也是成功的第一步,种子破土而出,才知风雨的意义;雏鹰破壳展翅,方知桎梏的魅力。风雨洗礼后,花香才更加馥郁,苦难磨砺后,人生才更有价值。人无生而有大才者,为苦难所造也。
        这段表述中涉及到的“种子”、“风雨”、“雏鹰”、“花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或者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运用这样的事物构建的情境化表述语言更容易被阅卷者理解和接受。这和叶圣陶先生用“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的形象化表述来展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理是相同的。


二、合理使用动词,构建特写镜头般的具体场景
        例一:成长之路上,我们披荆斩棘,闯关夺隘,面对苦难侵袭,我们仍不减热情挺身而出,振臂高呼: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例二: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心怀十几亿儿女的祖国母亲从弱小走向强大,我们憧憬着一个被十四亿人民高高托举的盛世中国!(葫芦岛市2020年二模作文题:要求以“见证与愿望”为主题展开写作。)
        例一中的“披荆斩棘”、“振臂高呼”,例二中的“走向”、“托举”都运用精准的动词展现了具体而形象的生活场景,能够使阅卷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从而唤醒阅卷者的“同理心”。
三、巧用修辞手法,激活阅卷者的“共情”意识
        例一:拨开未来的迷雾,眺望明日的中国,我看到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我看到幼有所养,老有所安,黄发垂髫,怡然自乐。好一个大美华夏!好一个盛世中国!
        例二:七十年年栉风沐雨,七十年砥砺前行,青丝与白发共勉,春华与秋实交辉。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将憧憬揣进行囊,吾辈青年必将心怀梦想,在共和国崭新的篇章中留下那浓墨重彩的一笔!
        例一运用比喻手法,将“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比喻为盛放的百花,例二运用借代手法,用“青丝”和“白发”代指青年人和老年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格,把共和国的明天比喻成“崭新的篇章”,把时代青年的贡献比喻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运用比拟的手法,化虚为实,将虚化的憧憬拟为有形之物,这些修辞手法都大大增强了作文语言的情境感。同时,例一和例二都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以增强抒情和议论的力度。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创设情境需要具备整体意识,需要注意前后情境间的和谐统一关系。切勿只重形式而忽略了逻辑上的连贯性和合理性。
        例如:苦难不是绊脚石,而是冲锋号,它是助人重生之火,是催人奋进之歌。愿我们以苦难为双翼,扬眉展翅,搏击风雨,飞向那充满无限可能的新天地!
        这里的“双翼”、“展翅”、“搏击”、“飞向”之间是和谐统一的关系。
        在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真正的力量不一定是金刚怒目、字字铿锵,也可以是静水流深、娓娓道来。希望同学们学而有思,勤于练笔,在写作实践中锤炼作文语言,提升写作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