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叙事学是指在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文本研究理论,旨在描述和控制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和系统。中国叙事学简单分析可分为文学叙事以及历史叙事。在文学叙事中,大多比重在于小说叙事,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些领域鲜有问津。本论文基于文学环境与近况,以《神笔马良》为文本,浅析国内“叙事学”在“率性教育”背景下的延展与开发。
[关键词]:小学叙事性文本教学;率性教育;《神笔马良》
一、我国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现状:
(一)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兴趣缺乏
叙事学历史悠久,早在1969年,法国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在《十日谈》中就已经提及。而当叙事学传播到中国时,我们并非移植理论而是进行“创化”,(创化:是指对原有文本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甚至是创造性的进化。)国内叙事学的研究多在于小说叙事,而对于小学教育中的叙事学更是像一片宝矿值得我们挖掘和研究。
于伟校长指出:率性学校是儿童兴趣发展的沃土,是儿童可以体验探究的智慧之家,是促进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梦工厂。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面的“乐”说的就是兴趣。只有学生对文本有了兴趣,我们才能主动积极的去探索和钻研。而现今的学生阅读状态是缺乏兴趣,当做一项负担或为了应付差事去看、去读、去理解,这样效果不好,且会产生厌烦心理。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心理年龄特点,集中注意力时间有限,再加上外界诱惑不断增多,使得学生家中对枯燥的书面文字的逆反心理,再加上部分家长自身的局限性而无能为力,教师难以片面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忽略学生生理特点和时代性环境特点。因此,学生对叙事性文本得不到有效调动,致使学习效率低,学习兴趣也得不到有效的调动。
(二)学生对叙事性文本的创造力思维局限
不同于西方思维模式,在思维方式上,我们更倾向于传统的思辨范围。由于中国长期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使得整个社会都被笼罩在一种较为沉闷的范围中。而在大多数的小学教育中,我们似乎也沿袭继承了这一种模式,在常规叙事性文本解读中,笔者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对句子语法枯燥无味的鸡肋分析,对于答案的唯一制,在这样的框架里,不同于唯一答案就是错。每每想到这里不禁痛心疾首,叙事性文本教学应该是美学、精神滋养和矫正世界观的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应该吸取前辈大家们的知识精华并给予他们开启创造力大门的钥匙。但如今叙事性文本无疑成为了一种单一目标的工具,并受到了评价制度的制约。
二、在“率性教育”的背景下,深化叙事性文本教学。
基于这些现状,如何在率性教育的背景下,率性学校的土壤中,在小学教学中更好的深入解读叙事学文本就变得更加重要。
于伟校长所提出的率性教育即:保护天性, 遵循儿童“性之自然趋势”, 保护儿童愿意探究、愿意想象、好问、好动、爱学习、喜创造的天性;尊重个性,“率性教育”倡导尊重人的个性化的差异存在, 要因其固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地帮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 要在保护儿童共同天性的基础上, 让儿童的差别性充分显现;培养社会性:“率性教育”所内蕴的培养社会性, 主要在于利用知识技能习得、行为规范养成及价值观念形成等途径, 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合作态度、规则意识和责任观念, 为学生未来成为合格公民奠定价值基础。
2017年第一、二学期,学校围绕“率性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有过程的归纳教学”进行了深入扎实的行动研究。繁荣校区的三年组将研究问题也聚焦到长春版教材《神笔马良》这篇叙事性文本上,将研究问题确定为,中国民间故事情节与人物研究。文章依据实践教学,以第八课时为例,共设计了四个梯度:
第一个梯度是教师提供人物盒子,由学生自己选择进行创编。亚里士多德说:“模仿出于人类的天性”。对于语言文学而言,它不仅能够传递情感,而且还可以唤醒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将选择权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决定创编什么,创编谁,如何创编。
第二个梯度是教师指定题目,由学生进行创编。在此过程中,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活动质量:1.在学生小组讨论、举手发言、学生评价的过程中及时抓住在感知语言文学时的所感、所思、所悟;2.结合《神笔马良》的范例,模仿作者鲜明的语言特点和文章构思;3.多次调整,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力和理解力。
第三个梯度是半命题,《神——》,由学生自己补充完整再进行创编。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留下更多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感悟,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个梯度是题目、内容都由学生自己确定。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在这个环节还设计了一张创编故事的提示卡,供有需要的学生取用。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课堂过程中会有明显的区别。语言敏感的学生可以很快进入状态,也能在课堂上生成质量较高的故事段落,但是,语感较差的学生则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琢磨,逐步领悟其中的要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有计划的重点选择模块对学生进行训练,并从实际出发,在课堂中不断完善,使之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断理解和创新。
结语:守住本土化的立场,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实践,依靠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叙事传统,采纳国外的先进成果,将本土与世界相结合,将当下的实践与历史的成果相结合,才是我们应该传承的国内叙事学。我们一贯秉承的率性教育,正是基于以上几点,才在普通教学中有所升华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施 定. 近 20 余年中国叙事学研究述评 [J] . 学术研究,2003( 8)
[2]唐伟胜. 范式与层面: 国外叙事学研究综述———兼评国内叙事学研究现状[J] . 外国语, 2003( 5)
[3]王光华.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