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努力有共鸣,愿奋斗有归属 ——浅析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7期   作者:李琦
[导读] 从教17年,任班主任16年,在教育的道路上,我越努力,越发现自己需要学习更多东西
        从教17年,任班主任16年,在教育的道路上,我越努力,越发现自己需要学习更多东西;越奋斗,我越觉得自己时时需要更深入的反思和小结。
        教育从来都不是老师一个人的修行,成功的教育需要孩子为主体的正向学习,老师的专业付出,家长的有效配合,三者缺一不可。说到家长的有效配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应该是我们能够与家长有效沟通,如此才能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沟通简单地讲,就是把自己的想法准确传递给对方。作为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我看了很多书,也遇到过很多情境,我觉得很难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大办法,主要是因为不同老师需要根据当时的场景,针对不同的情况下的不同家长,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写到这里,我想到伊索曾经通过一则《舌头》的寓言告诉我们:语言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它既能促成沟通、达成共识,又能妨碍沟通、让共识破裂。如此,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第一步,需要我们有效明确沟通目的。我们花时间与家长沟通,是为了向对方传达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相关信息、知识,或者我们的看法建议,如果时间花出去了,这个目的没有达到,那么只能说沟通失败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能够表达的信息量有限,再考虑家长接受时还要打折扣,因此老师自己明确每一次沟通的目的非常重要。要明确每一次的沟通目的,要学会分辨“客观认同”和“主观判断”。所谓主观判断,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观点。而客观认同,就是别人对你观点的认同,也是有效讨论的基础。如果我们在沟通中,想要用我们老师的“主观判断”来说服家长的“主观判断”,那这样的沟通很可能就会以失败告终。那么,如果我们用老师的客观认同来解释家长的客观认同,会不会好一些呢?遗憾的是,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证明,如此效果依然不佳。那“主观判断”和“客观认同”应该怎么搭配,才能构建出有效沟通呢?我的有效经验是“主观判断陈述+客观事实支撑=有信服力的解释”。即在和家长沟通时,先抛出我的主论点,然后把这个主论点分成几个家长能够明了的分论点,接着再用其他的主观判断和更多的家长能够接受并认可的论据去证明这些论点,这样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我们和家长的沟通就会清晰明了,家长也不容易走神,我们的良苦用心也不会让家长觉得像唐僧念经。
        至此,问题似乎又来了,上述的“客观认同”和“主观判断”组合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双向交流的而不是老师或者家长的自顾自说,单向沟通。作为老师,我们很容易以为话讲出去,家长就听到了,听懂了,并且会和我们理解的一样去合作完成对孩子的引导。其实,很多时候,老师把话说出去,家长根本就没有听见,或者听见了完全没有理解。

对此,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沟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实,在大数据的今天,所有涉及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换的事情,都是沟通。可以说,沟通是无处不在。但同时,任何沟通,都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所以为了让沟通更有效,我们可以事先设计。我觉得为了达成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我们老师可以事先问自己四个问题:1、我们此次沟通的家长有什么特征;2、我们与家长的沟通要达到什么效果;3、我们怎样可以最有效地接受和传递信息;4、最恰当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什么。例如,每次开家长会座谈会之前,我都会明确此次家长会的沟通的性质:是发起一个倡议,给出一些建议;还是争取大家理解;或是在执行中向大家通报、交流;亦或是总结。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的表达要根据家长的信息情况来决定,当我们适当了解一些家长信息的时候,可以先讲结论,再讲细节,保证观点清晰、突出;如果对家长不太了解,则需要我们先铺垫,再给结论。
        有明确的沟通目的,有充分的前期准备,与家长有效沟通似乎近在眼前,但做过老师的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沟通不到位的原因不是想要表述的内容对方不接受,而是传达意思的方法引入了太多的主观感情。老师或者家长在向对方提自己建议或者希望的时候,做了太多没有意义的评论,甚至抱怨。所以,我认为与家长有效沟通的第三步是学会实效沟通。现实中,实效沟通跟高效沟通是两码事。高效沟通呢,是快速把意思表达出来,对方有可能不接招。实效沟通,不光要达到目的,还得让家长认可,为下一次合作打下基础。对此,我有两个心得:第一,老师对与家长交谈的氛围保持敏感,学会定基调和转话题。所谓基调,就是沟通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沟通一开始,要确定基调,如果中间遇到对情势不利或者不便继续的话题,还要想办法转换话题。第二,老师要清楚自己擅长的沟通类型,扬长避短。沟通类型分为两种,一种叫群沟通,一种叫个人沟通。老师一定要清楚自己是擅长开家长会,做群动员还是更适合一对一的推心置腹,有条件的话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让沟通更有效。
    最后,要达成与家长的有效沟通,需要我们全方位、多角度的善解人意。我们知道沟通是由思想深处的动机和价值观主导的,但别人无法了解到你的动机和价值观,所以,他们只能从你的行为上反推你的动机和价值观,所有沟通的误会,都是因为沟通行为和方式的不当而引发。这样一来,多角度“善解人意”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高情商的倾听、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家长的情绪中读出他话语背后最想表达的东西,学会共鸣,学会通过细节和肢体语言读出家长的心理需求,进而知己知彼,有针对性的选择对应的方式,完成沟通。
        列宁说:“不是学了生理学之后,我们的身体才会消化食物的;不是学了逻辑学之后,我们才开始思考的”——上述有关如何与家长有效沟通的认知是我从教以来心得。我很珍惜,但同时我也很清楚,认知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的践行,不断优化,才会让这些认知有方向,有价值,有意义,进而让我们老师的努力有共鸣,奋斗有归属。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