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语文课堂中通过春风化雨般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教师在教育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载体传递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在新课标把握、教材解读、教学观念和体系建构等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
关键字:高中阶段 文言文阅读 立德树人 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课堂中通过德育教育培养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阅读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更是传统文化内涵和现代立德树人要求的重要连接点。本文提出教师在高中文言文阅读和教学中传递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在新课标把握、教材解读、教学观念和体系建构等方面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
(一)强化立德树人,把握教材预设
教师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实施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者。教师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一是要对立德树人的内涵和价值有清晰的认识和高度的认同,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在思想上和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讲课本中文言文篇目中的正面人物、积极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到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风化雨般地融入到课堂之中,浸润到学生的思想里发挥教学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作用,全面深化立德树人和新课程理念。二是教师要深耕教材解读,注重古为今用。要深入理解教材的文言文选择和整体布局,落实教材编写过程中传递的立德树人价值思想。从教材文言文整体情况看,文言文在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共设置34篇,名著导读为《论语》和《红楼梦》,高中语文学习每个阶段都有3-4篇学习的篇目,包含了爱国之情、嘉言懿行和勤学奋斗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格和行为范式,这些是中国古人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立德树人中“德”的内涵的生动体现,也是“德”的具体的榜样性的呈现,它是中国古代人才培养体系和道德标准建立的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立德树人中的“德”的精神延伸,具有跨时间的高度一致性。同时,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文言文篇目的讲授中要注重和现阶段立德树人中的“德”建立紧密的关联,古为今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和文化自信。
(二)创新教学教法,实施多维互动
教师要根据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培养的总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钻研和创新,有意识地融入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如在《苏武传》讲解中,围绕文言文立德树人价值内涵进行教学设计时,导学案增加学生熟悉的中国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和具体事件,让学生对精神品质有现实依托。在课堂引入环节可以用现代人物和身边的人所具有的勇担重任、坚忍不拔等品格为学生进行榜样示范,进行“立德”的环节。
在问题设计上“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章是怎么样表现苏武精神品质?”“你从苏武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递进性课堂设问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本中苏武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的认识,也让学生以史为鉴学习苏武的精神,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和指导,实现了塑造人、改变人的教育目的。在作业布置上结合苏武的精神品格进行深入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完成课后感想,将课堂生成的简短的、片段性的感悟转变成完整的、系统的表达,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认识变的更加深刻。同时还要注重突破传统语文课堂的限制,利用“大语文”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话剧表演,用肢体语言和文本语言相结合的方式理解苏武的生存困境和坚忍不拔的品质,直观地学习了苏武的精神,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此外,主题演讲、小组讨论、学生授课等方式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立德树人思想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立德树人思想的主动创造者和实践者,教师引导和调动下的同伴式的教育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情感体验得到大幅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
(三)形成多元整合,注重体系建设
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实施过程中要形成多元整合和体系建设。多元整合指的是课内文言文文本之间的整合和课内于课外文言文文本的整合,课内文言文在教材编写时已由编写者进行了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预设的立德树人的意图进行完整的呈现和强化。如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上,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必修二《离骚》、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必修四《苏武传》、必修五《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选修课本中《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等文章都是从历史事实、情感层面和理想层面对爱国精神进行具体的呈现和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领会这一情感预设,逐步地向学生传递爱国情感的感知、爱国情感的理性分析和爱国情感的成功实践方式,层进式的精神传授才能符合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现实要求。二是注重课内外文言文文本的整合,学生在课本层面对“德”有了一定的认知和理解,但是还需要进行及时的强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延伸内容、作业布置和课程回顾等环节对“德”进行更广层面的阐释和回放。课内外整合在提高学生解题分析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了爱国情感的培养,学生以这些英雄人物为榜样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此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关注,传统的评价方式把试题和分数以数字的方式进行直观的呈现,这种评价更倾向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而结合立德树人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在传统的、单一的评价体系上要建立体系性的评价方式,即评价学生在其思想和行动上是否实践了“德”。体系性的评价方式需要更加完善、更科学的设计,更长时间的效果反馈。横向的资源整合和纵向的效果评价能更全面地向学生传递立德树人观念,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立德树人价值导向实施中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对立德树人进行精确把握的同时,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把“德”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多元的方式进行内涵和价值的传递,培养德才兼备、担当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崔若峰.最重视七大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J].中小学管理,2016(7)
[2]丁文静 韦冬余.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一一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6)
[3]安昊.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思想[J].青海教育,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