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幼儿园STEM教育活动的契机与教师成长 ——以木工活动《我的沙池我做主》为例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7期   作者:刘楚霞
[导读] 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广东广州 510000
        内容摘要:随着STEM教育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STEM教育已逐步向幼儿园延伸。本文以木工活动《我的沙池我做主》为例,通过对幼儿园STEM教育中STEM元素的挖掘与幼儿经验的分析,明确教师的教育定位,进一步分析在我国STEM教育本土化过程中幼儿园教师指导策略的形成路径,以期帮助一线幼儿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成长,为幼儿提供更高质量的STEM教育。
关键词:STEM理念;幼儿教师;学习品质;指导策略

        一、 幼儿园STEM教育理念的引入与思考
        STEM教育是指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融合”的教和学,它以学习者的亲身参与、动手操作为基础,以项目式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为框架,为学习者提供“做中学”“做中知”的体验。随着STEM教育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幼儿园整合教育的理念也与STEM教育不谋而合,STEM教育在幼儿园领域不断延伸。下面以木工活动《我的沙池我作主》为例,来谈谈在STEM教育活动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机,提升幼儿学习品质,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连接STEM理念,发现幼儿成长“哇时刻”
        (一)活动整体介绍
        沙池是孩子活动的重要场所。老师追随孩子的兴趣点,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幼儿的探究活动:你们想设计什么样的沙池乐园?于是开启了沙池乐园的木工创作活动,整个活动通过明确任务、设计方案、团讨统整、调整设计、小组制作、技能巩固、聚焦改进七个步骤,分工合作完成了滑滑梯、跷跷板和秋千三件木工作品模型,组合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沙池乐园。在本次STEM木工创作活动中,教师以一个个真实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获得知识,激发不同领域的发展,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
        
        (二)设计思路



         (三)连接STEM理论——探究性
         在这个STEM木工活动《我的沙池我做主》中,充分体现了STEM教育的重要特征——探究性。 幼 儿 园STEM探索性教学分为以下环节:
第一,发 现 问 题 。问 题 是 探 究 性 学 习 的 起 点 ,是 STEM 的 开 端 。根 据 幼 儿 的 年 龄 特 点 , STEM问题是基于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幼儿自己发现。
第二,讨论决策。 鼓励幼儿参与小团体讨论,聚焦需要探究的问题。
第三,制订计划。鼓励幼儿在原有知识和理解 的基础上结合观察到的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观点或期望。在讨论中提出假谩的过程,就是设计方案的过程 。
第四,实施计划。把设计的方案付诸行动,在真实情境中研究预测,从而验证方案。在此过程中如无法验证或不成功,需回到重新“发现问题” 。
第五,分享展示。通过对话交流、展示讨论或其他可视化的方式 (如视频、绘画、图片等),帮助幼儿拓展、强化从课程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这对幼儿综合性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幼儿产生新的观点、新的问题。

         (四)挖掘STEM元素,发现幼儿成长“哇时刻”
        STEM活动“我的沙池我做主” 体现了学科整合,活动目标分析如下:


        三、以STEM教育为桥梁,幼儿学习品质不断提升
(一)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
幼儿在玩中学,参观幼儿园的户外沙池、岭南区、乐园等场所,对如何设计沙池乐
园产生了想法,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回到木工坊后大发其想,开始了沙池乐园的设计与记录。
(二)幼儿的探究主动性得到提高
        在使用螺丝批的过程中,幼儿意外发现:原来有磁性的螺丝批可以吸引小铁钉。这让孩子感到非常惊喜,他们探究的主动性被大大激发了。
(三)木工技能得到巩固与提升
   在本次STEM木工活动活动中,经过教师进行木工技能指导后,幼儿在锯、钉、固定等方面的技能得到了巩固与提升,对如何锯不同粗细的木头、锯的力度、如何拿锤子的技巧都有了较好的掌握。
(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挖掘
以小组活动《荡秋千》为例,幼儿在小组合作制作秋千的过程中,学会攻克一个又
一个难关,自主觉得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挖掘。
五个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小组,大家合作画好“荡秋千”的设计图后,就
围在一起商量制作秋千的步骤,随后分散寻找材料,先明确第一步任务是制作秋千底座。
制作好秋千的底座后,他们产生了疑问:用什么材料来制作秋千的绳子呢?艺林小朋友提议用筷子。她找来了两根筷子用胶水固定到秋千的上方,再用一块小板做秋千的椅子。做好咯!呃。。他们发现筷子做成的秋千晃不起来,怎么办呢?艺林小朋友想到平时荡秋千是抓着绳子晃起来的,她又去找来了绳子,比一比秋千的高度来决定绳子的长度。那绳子要怎么固定到秋千上方呢?孩子们遇到了新的难题:不会打结。正当他们绞尽脑汁之际,教师选择了平行介入,引导孩子如何打结。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学会了打结,固定了绳子上端。接下来就是制作秋千座椅的任务咯!绳子如何穿过座椅呢?对啦,秋千椅子要钻两个洞,这样绳子才能分别传过去。于是,小组分工,利用手摇钻为秋千椅子钻孔。幼儿将绳子分别穿过椅子的小孔,秋千的椅子做好啦!在椅子底部打好结后,幼儿再把多余的线要剪掉。看着已经完成的秋千作品,大家觉得还差点颜色装饰。于是,愉快的分工又开始咯,有人装饰秋千底座,有人装饰小座椅。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集功能性与美观性于一身的秋千作品大功告成,大家响起了欢呼声!
        (五)领导与协商、社会交往的能力得到磨炼
        在小组活动中,可以看出有的孩子担当“领导者”的角色,分配大家的角色。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大家相互协商,进行商量、讨论,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磨练。
        
         四、以STEM教育为契机,教师指导策略层层递进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幼儿进行沙池乐园的木工模型创作,教师将幼儿带到真实的情境“沙池”中,抛出真问题“沙池需要改造”,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分析与思考,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沙池乐园是怎么样的。幼儿在“真情境”、“真问题”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真想法”,回到木工坊后,通过头脑风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饶有兴致地画起了设计图,于是,“真游戏”“真设计”诞生了!制作好第一次的设计图之后,孩子们又产生了真实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和工具来支持自己的创意?通过参观木工坊,他们发现了丰富的材料宝藏和多样化的工具宝库,学习、探索与创作变得充满趣味且富有挑战性。STEM教育就是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启发幼儿全方位的思维整合,调动各领域的学习经验,在决策、计划、实施、验证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注重观察,适时调整
        留意观察每个幼儿的兴趣、操作情况、能力水平和交往能力。针对幼儿在小组合作出现的问题或技能操作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幼儿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适时调整幼儿的学习目标,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回归到案例活动中,我们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进行学习目标的调整?通过回顾,在第一次的《沙水乐园》木工活动中,幼儿的现场操作并不是很理想。于是,教师及时进行了反思,反思如下:

        由于设计图的复杂程度与幼儿实际操作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为此,教师为了更好地延续幼儿的STEM学习热情,进行了以下调整。
        1.巩固幼儿的木工技能
        例如“锯”的技能。教师抛出问题:有小朋友锯了很久木头,但还是锯不断,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纷纷上台实践。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用锯齿的哪一部分锯得快?幼儿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中回应:来回运用锯子的不同部位,这样锯得快。
   2.调整学习目标
   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点,将幼儿分成三组:荡秋千组、跷跷板组和滑梯组。幼儿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小组,合作画设计图和制作木工作品。调整后的学习目标契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有效的调整。
        (三)有效提问,提升经验
        在开展STEM教育时,教师是以参与者身份参与其中,而不是以“专家”身份介入的,教师应以更加积极与开放的心态与幼儿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面对未知的挑战。
因此,教师的提问方法很重要,以帮助幼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发现关键问题。同时,应在幼儿提出想法或疑问时能言简意赅地加以回应,帮助他们认清问题的本质。
        以分享环节《跷跷板》为例,教师的有效提问帮助孩子梳理了小组的合作经历,提升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问题1:你们的跷跷板看起来好好玩,可以说说你们是怎样合作分工的吗?(组织语言,回顾经验)
        问题2:你们小组在制作跷跷板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问题吗?你们想到了什么好办法?(聚焦难点,提升经验)
        问题3:你们可以演示一下跷跷板是怎样玩的吗?(回归生活,促进交往)
        
         五、以STEM教育为媒介,助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一)简洁表述,清晰引导
        教师简洁、到位的引导语可以引导幼儿快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去完成自己所感兴趣的任务。
        (二)基于幼儿,适时调整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给“最近发展区”下的定义是:儿童在成人指导和帮助下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活动中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幼儿学习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一开始是打算以真问题情境“沙池需要改造”为STEM活动的契机,激发幼儿制作“沙池乐园木工模型”的欲望。小朋友第一次的设计图也是极大地发挥了想象力,创意无限。但在把设计图变成木工制作实践时,却发现很难实施:孩子们画的设计图天马行空,但很难用木工制作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且部分小朋友不知从何下手。后来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与调整:降低活动难度,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件玩具,放到“沙池乐园”里,组合成大家都喜爱的沙池乐园模型。这一调整就符合了当前大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我们教师在设定STEM学习目标时不能舍小求大,务必要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导入可以最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又体现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三)携手观察,到位指导
        在本次STEM木工活动中,小朋友的目标意识还不够清晰。在进行小组合作一件木工作品时,存在个别孩子做着做着就忘记了原先设计图上的设想,或者由于自己能力水平不足、出现困难无法解决而老师没有及时进行干预与指导,导致兴趣减弱,转移到其他的操作。因此,需要老师做留心观察,适时提供支持与引导。
        此外,在STEM分组探究活动中,教师很难做到全面兼顾到每一组幼儿的及时观察与指导,因此配班老师要积极配合好执教老师,做好分组观察与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能及时捕捉到幼儿的精彩哇时刻,关注到幼儿在小组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学会自主去解决问题,在恰当时机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引导。
        
参考文献:
【1】杨元魁 叶兆宁.开展幼儿园STEM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科技教育【J】.2010(06)
【2】陈晓娟 幼儿园.STEM教育活动中的困惑与解答.早期教育(教育科学)【J】.2019年10期
【3】许翔.幼儿园STEM教育活动中的个案研究.陕西师范大学【D】.2019年
【4】孙晓慧 栗玲.幼儿园STEM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定位及发展路径【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5期
【5】史力玲.基于项目学习的幼儿园STEM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9年31期
【6】李辉 吴丹丹.美国幼儿园STEM教育最新研究成果【J】.幼儿教育.2019年Z3期
【7】徐晓.STEM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年08期
【8】沈晓枭.幼儿园STEM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文理导航(下旬)【J】.2019年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