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举何以反三 ----品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课堂教学有感

发表时间:2020/8/17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7期   作者:翁海燕
[导读] 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俞正强特级教师执教《植树问题》一课的教学片段中采取举一反三的教学法,利用“举一”,联通“原理”和“方法”,助力学生先明理后得法,最终达成反三的教学目标。
        【教学片段】
        开课伊始,俞老师在黑板上出示两个题目(即“举一”)分别是:

        这两个题目实为俞老师为建构“植树问题”模型而举的两个例子。
        师:(指黑板右边的题)同学们请读题,怎么做?
        生:20÷5=4。
        师:这道题为什么用除法?这道题说每5米一段,是怎么分的?
        师:生:平均分。
        师:平均分用什么方法?
        生:除法。
        师:为什么用除法,因为这是在做一件什么事情?
        生:平均分。
        师:每5米分一段,20米分成4段,这是怎么分啊?
        生:平均分。
        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生:除法。
        (这是学生原有的认知,俞老师不厌其烦反复和学生“聊”,直到唤醒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的旧知。而“除法”正好是植树问题的建模基石,俞老师这样的“聊法”可谓是把“基石”打牢靠了。)
        师:再看这个题(指黑板左边的题),大家读题。今天我们不是做题,我们来种树,20米的路,每5米放一棵树,你会不会种?
        (此时学生到黑板板演放树如下图:)




        师:她种对了吗?种了多少米?
        生:种了15米。
        师:怎样改正?
        (此时学生改正为下图:)

        师:刚才我们是把树画出来的,如果不画你会不会写算式?这个种树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来运算的?
        生:20÷5,还要加1。
        师:20÷5=4还要加1。
        师:为什么要用除法?
        生:也是在平均分。
        师:(指黑板上的两个例子)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都是平均分。
        师:它们的不同点呢?
        生:右边的题是求“段”数的,左边的题求的是“棵”数。
        师:一个是求段数,一个是求棵数,那么求棵数就是求“点”,种树是种在哪里的?
        生:种在点上。
        师:种树种在点上,在这个线段图中棵数就是“点”数。
        师:段数和点数是什么关系呢?
        生:一段2个点,两段3个点···
        师:点数总是比段数多1,种树种在点上,其实它是个平均分问题。
        (俞老师在这两个例子的教学中让学生深刻认识植树问题的原理是“平均分”(除法),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理解了“平均分”原理衍生出来的解决“段”问题及“点”问题的两种不同方法。)
        师:除了植树工人把树种在点上,还有什么人把什么放在点上的?
        生:电线杆、种花、垃圾桶····
        此教学片段中的“举一”由无到有由零到一,建设了举步维艰的“段”“点”桥梁,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反三”精彩呈现。教学片段中的“举一”妙处何在?
        首先,这个“举一”不仅仅是举了一个“一”,而是举了两个“一”。虽然数学讲究简约,但当一个“一”不足以明理时,可以举多个“一”,而多个“一”不是重复叠加,而应该发挥着缺一不可的作用。课中平均分(除法)是植树问题的原理,而这两个“一”则都是其衍生出来的基本方法,在举这两个“一”的教学中,学生明原理达到懂两个基本法,后面的“变法”则水到渠成,自主建构了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其次,此“一”非彼“一”。第一个“一”:20米,5米分一段,可分成几段?在通常大家认为这个计算很简单,可是俞老师不厌其烦向学生发问:“说明什么事?为什么用除法?”反复强调这是用平均分解决“段”的问题。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这个例子是“植树问题”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石,建模就有保证了!第二个“一”:20棵树,5米种一棵,可以种几棵?两个“一”的教学情节基本相同,第二个“一”通过学生的举例,俞老师画龙点晴,种树种在“点”上。第一个“一”是明晰“段”的数学概念,是“学”的阶段,而第二个“一”则是明晰“点”及其与“段”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了“用”的阶段,学以致用融会贯通。随后学生在老师的问题“生活中还有什么人像植树工人这样将什么放到点上的?”引领下,举了诸多合情合理的例子。
        此教学片段若果说俞老师举“一”举在了“点”上,那么学生反三也正好反在了“点”上,虽然此意非彼意,却正是教者意!因此,举好了“一”,那个“三”,学生基本上就“反”过去了。人们常说,举一反三,大都强调反三,而我认为一不举何以反三。

【联系方式】
姓名:翁海燕
单位: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
邮编:523013
电话:15017100602
邮箱:beihaiyan1@163.com
Q Q:386547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