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写作都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训练环节。开展写作教学,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巩固他们的语文素养。而在低年级,教师则要设法帮助学生进行写作启蒙,夯实他们的语言基础,为将来的语文学习做准备。本文试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小学低年级的写作启蒙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写作启蒙
人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对于教师而言,想让学生快速写出言辞优美、语句通顺的好作文,也不能一蹴而就。低年级段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较弱,虽然好奇心旺盛,观察力却不足,积累的语文知识也远不如中高年级段的孩子们。考虑到他们的学习特点,我们的写作启蒙工作应当循序渐进地展开,先从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开始,逐步提升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直至能写出整篇作文。那么在具体的写作启蒙教学中,我们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接下来本文就来探讨一下。
一、抓住童趣因素,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烂漫,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因为语言经验不足,往往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如实表达出来。写话的时候总是东一笔、西一笔,显得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句子的逻辑也不够通顺。而在语文课堂中,不少教师都习惯采用成年人的思维来训练他们写作,将如何遣词造句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孩子,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将他们的“童心”给疏远了。即使学生能完成文章,其内容也往往空洞而缺乏活力。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教师唯有设法重拾学生的童心,在课堂中营造他们所喜爱的童趣氛围,重新唤起他们的表达欲,让孩子有动力进行写作。
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我们可以利用课文配套的插图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将他们代入课文所描绘的生动情境中。譬如第一幅插图,讲的是鲤鱼妈妈给小蝌蚪指路的场景,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信息,总结鲤鱼和小蝌蚪各自的特点。从颜色来看,鲤鱼是红彤彤的,小蝌蚪却是黑灰色。从外观来看,鲤鱼有鳞片和鳍,没有腿,小蝌蚪却有两条腿。掌握了这些特点后,教师再让大家为插图补充适当的对话,比如小蝌蚪面对鲤鱼的指路产生了疑惑,就可以这样问:“鲤鱼阿姨,你说我们的妈妈有四条腿,为什么我们只有两条腿呢,难道我们长得不一样?”这时再回到鲤鱼的视角,可以说:“你们也会有四条腿的,过几天就长出来了,那时候你们就长得一模一样啦。”在补充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对课文的了解。从蝌蚪、鲤鱼乃至青蛙等童话角色出发来建构语言,也更加容易受到学生的认可。
二、汇集教学资源,拓宽知识层面,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写作不是单靠一支笔就能完成的事情。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需要足够的语文知识来支撑写作,同样还需要从日常的所见、所闻、所学中汲取灵感,让文章言之有物。这时便凸显出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尽量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利用各种机会来为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比如学习《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延伸到傣族的泼水节习俗,并运用多媒体设备,结合视频、图片来向大家详细地介绍这一节日。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我们还可以趁机向他们介绍更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人们会赛马、射箭、摔跤庆祝丰收,壮族的三月三歌仙节,男女老少都会相聚歌圩热情放歌……藉由这个机会,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除此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记录学习中遇到的好词好句,并揣摩语句的特色,寻找值得借鉴的地方,让自己的“写作库”不断得以充实。
三、组织建构语言,传授写作要领,培育学生语文素养
写作启蒙教学最重要的一步,是引导学生实现从“说话”到“写话”的转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往往更习惯采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进行交际,倘若将这些话直接搬到作文中,既缺乏相应的美感,表达也不够严谨。而教师要做的,就是逐步指导他们将口头语言化为书面文字的形式,从而赋予作文更强的可读性。比如《寒号鸟》这一课,学生读过课文可能会说:“这寒号鸟可真懒。”这时教师可以带领大家联系全文,把“寒号鸟懒”这句话的前因后果补充完整,再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如“_______,寒号鸟可真懒惰”,学生可以写“贪图安逸不做窝,寒号鸟可真懒惰”。或者把这句话作为前半句:“寒号鸟真懒惰,______”,学生则可以写“寒号鸟真懒惰,将来我可不学它”。反复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便会有质的提升。
总而言之,写作启蒙作为小学生文学素养成长的起点,对于他们的语文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起写作启蒙教学的价值,并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写作启蒙的合理教学方法,让他们尽早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胡美丽.浅谈低年级学生的写作启蒙[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3(09).
[2]付万辉.小学低年级写话启蒙教学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