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教育学界的相关学者提出,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方式和制度需要不断深入改革,学校教育应当重视生活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学生兴趣的培养。基于此,笔者以应用生活化资源,构建多彩小学语文课堂作为选题,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并提出若干对策,以期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培养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结构不完善,自制力和学习自主性较差,不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不能够长时间集中精力,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缺乏趣味性,学生就不易提起兴趣,长此以往,容易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加强生活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创新课堂形式,增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环节,让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具色彩。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语文学习兴趣。
一、巧用实践活动,使课堂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之下,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具备更为优良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在课堂中或是课堂之余开展生活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满足自己兴趣的条件下,使自己具备更为优良语文素质,促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积极性自主学习,通过巧用生活实践活动,在活动开展时团结奋进,互帮互助,完成任务。基于此,教师必须在课堂内外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正常的生活学习中,有更多的渠道接受大量信息,引入更多的源头活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比如说在生活实践开展时,要求学生在上下学路上寻求门面招牌中部分没有规范书写或是应用错误的汉字,并且与店家及时沟通反馈,指出门面招牌中的不足之处。再比如说,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或是课余时间内巡视校园每一个角落,要求学生讲述各个诸如崇文楼、静远楼、知行楼以及厚德楼等楼名所寄寓的美好期望;也可以研究楼下花坛中树立的“小草微微笑,请您绕一绕”,“草儿青,花儿红,请您不要伤害他”等标牌的意义,寻求不同学生对于此类标牌的理解。经过此类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命名或者是标题拟定时需要遵守的精炼、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的特点,还能够在总结和探讨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二、巧用生活物体,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对于事物认知的一种不同思维,可能对于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思考角度和方面都会有不同见解。而像语文方面的学习思维,在每一个命题的确定,不同的思维对其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也就会有各种独到的表现方式。比如,教师在教学三年级《燕子》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燕子”来做一个命题,进行课外的延伸。比如课文一开始就说燕子羽毛乌黑光亮,翅膀俊俏轻快,再加上一条剪刀似的尾巴,构成了整个燕子形象。之后又描述了燕子在蒙蒙细雨、柔柔微风中围绕着青草、绿叶和鲜艳花朵汇聚而成的光彩夺目的春天。之后教师可以就燕子这一意象,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燕子或是其余鸟类形象,分析不同鸟类的生活习性、外观外貌等特点,也可以根据文中插入的图画,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这些都是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独树一帜,应用发散性思维,询问学生自己关于燕子的认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燕子息息相关的比喻句:比如可以把燕子比作春天的希望,可以将燕子与万物复苏的使者联系到一起,借由“燕子”来表现出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有不同感觉,会将自身看到的飞来的燕子与这生机勃勃的万物联系到一起。
除此以外,发散性的思维可以表现在各个方面,不同表现形式,独特的意境,其灵活的运用,都能体现出发散性思维的提升。比如说飞来的燕子可以比喻为归来的游子。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能让学生有效利用课堂的时间,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培养就更有帮助。
三、巧用生活情景,延伸课堂内容
一节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可以让学生起到非常好的启迪作用。教师绝不能把知识传授当成教学的唯一目标而进行刻板教学。我们应倾听学生的心声,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传授知识,不断研究教学课程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荷花》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日常中的生活化情景创新教学,与学生合作把文章改编成简短的小剧本,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以由全班学生扮演“我”的角色,将众多形态各异的荷花看做活的图画,积极讨论自己看到荷花的时节,联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一小荷初露时的美丽情景,以及荷花盛开、萎靡、再到冬季万物凋谢时,呈现出来的姿态。也可以由单纯的欣赏向外延伸开来,各名同学各抒己见,谈及自己在欣赏时遇到的奇闻异事,或者是在欣赏荷花某一时刻内心的所思所感。这样学生会随着讲述或是回忆徜徉在美的海洋中,微风吹来后,随着荷花的舞动翩翩起舞,由内心感受到活泼自在,不禁忘却了自己并不是一朵荷花。这样品读文章的语言艺术,进而培养起语言构建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有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简短情景剧,既可以为学生提供情感交流的机会,又可以帮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又如“一言堂”式教学早已不符合当下的教学要求,如今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分享知识,让学生学进去、说出来,这样才是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习《清明》这篇诗歌时,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对诗歌进行分析、讲解。也可以要求学生分组从不同的角度讲解诗歌含义,分析诗歌意象及表达出的情感。此时学生在讲解课文之前会自主备课和讨论,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形成“头脑风暴”,这种学习效果远远好于课前的小预习。讲解课文时学生则能够明确重点、凝练语言,真正把自己置身于知识的海洋,把握自己的情感,主宰自己前进的航向。
四、 巧用课外阅读,渗透语文课堂
只有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经过长期的实践,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那一点的天赋,才能够造就一位成功的文学家。因此小学阶段,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更为丰富多彩,不能只分析课文意象,而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诗词名著,揣摩名著作者意见,吸取更多营养,积累更多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冰心的散文集、叶圣陶的童话集或者是国内外的文学名著,拓宽知识面积,教师也必须发挥自己引导者作用,教导给学生精读法、默读法、速读法、跳读法以及略读法等多种文字阅读方法,最为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做好笔记,记录自己在阅读时遇到的重点、难点、不理解之处,重点圈画自己的思想有触动的字词句,并做好摘录,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仅能够拓宽学生阅读面积,还能使学生接触更大的世界,广泛了解到古今中外不同人们的生活常态,这样才能够给语文课堂源源不断的活水。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以应用生活化资源,构建多彩小学语文课堂作为选题,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并提出若干对策,如:跳出传统教学模式,重视素质教育、加强生活化实践,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开展生活实践,丰富课堂教学、巧用多媒体,构建多彩课堂等措施,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春玲.结合网络多媒体资源,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J].学周刊,2020(12):14-15.
[2]陈小珍.挖掘生活资源 体现数学价值取向[J].教育探究,2020,15(0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