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换教育理念,充分结合初中学生性格特点和学习理解能力,开展多元化古诗词创新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参与热情,增进师生间情感互动密度,更有助于学生诗词水平及语文核心素养进一步提高,体现出良好教学实效。本文首先说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随后具体阐述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策略探究。
关键词:古诗词;创新教学;初中语文;现状
伴随着相关教育部门和初中学校对于古诗词教学愈发重视,语文教师需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心性特点和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并运用多元化诗词教学引导模式,开展对应教学活动。以极大激发学生古诗词学习热情,更好的契合其天性特点,增进师生间沟通交流密度,帮助其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显著提升学生古诗词水平及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出具有全方位素质人才。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新阶段,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还在沿用着传统单一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产生诗词学习参与兴趣,课堂教学氛围也得不到较好改善。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没有充分结合初中生学习能力特点因素。日常教学引导中没能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交流,忽视了学生语文教学主体地位。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古诗词相关知识点,影响到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效。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创新教学策略
(一)结合诗词内容引发学生审美创新力
初中语文学习中一个重要目的即是引发出初中生审美创新能力,进而升华其古诗词水平及语文综合素养。审美可以从古诗词的语言美入手,古代文章讲究音韵的和谐,也追求朗朗上口,平仄结合,因此说阅读古诗词语言让学生可以欣赏到更精美的语言文化。如《诗经》两首中的“关雎”,这首诗作为《诗经》第一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位置。此诗通过双声叠韵连绵字,来突出体现诗歌整体和谐之美以及诗中人物生动性。类如“参差”属于双声,“窈窕”则为叠韵,“辗转”则既是叠韵又为双声,还有“参差荇菜”则突出体现了人物的灵动逼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动而又魅力的引导启发后,极大引发出学生审美创新能力,使学生从诗中感受到意境美、学生学习古诗词去感受人性美。孔子希望以这首诗中蕴涵的中和美,来引领人们更好的实行自我克制,注重提升自身道德素养的社会伦理[1]。
(二)引导学生阅读优秀古诗词书籍
语文教师要摒弃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引导模式,不但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诗词能力,更需为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优秀古诗词书籍。既可以拓展学生古诗词阅读视野,又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及语文综合素养提升。譬如,教师通过为学生推荐优秀的古诗词书籍,来培养其良好的古诗词水平,满足新时期古诗词教学需要。类如《唐诗三百首》、《论语》、《诗经》、《我爱古诗词》、《乐府诗集》、《纳兰词》、《山海经》、《楚辞》、《离骚》等一系列优秀古诗词书籍。并且,语文教师还会引导鼓励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将其中认为经典优美的诗词语句、段落等摘抄记录在读书笔记上。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写一篇当日阅读古诗词的心得体会。语句要自然流畅,抒发出个人的读书见解及思想情感。教师利用为学生推荐优秀古诗词书籍的教学引导模式,一方面拓展增加了学生古诗词阅读视野和阅读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也极大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及语文核心素养,更好的体现出古诗词教育实效[2]。
(三)利用教学资源,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关注古人的道德修养,关注古人的人格魅力还有他们的生命意识。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君子的内涵,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感悟。教师挖掘课堂以外的资源丰富学生的文化理解,也让学生可以进行文化传承。譬如,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古诗词和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强化文化传承力。如学习“离骚”时就可以将端午文化结合在一起,攫取生活资源,让学生对作者,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认识到传统文化和诗词内容间的深层联系[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状况,以及初中语文古诗词具体创新教学活动。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针对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现象和学生学习能力特点,制定实行古诗词教学策略方法。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全面促进学生古诗词能力和语文综合成绩提升,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吉云.运用诗词大会模式开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0,11(6):44.
[2]韩桂英.由象入境——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策略[J].考试周刊,2020,17(31):19-20.
[3]史荟敏.初中古诗词意象主题教学模式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20,18(6):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