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中诗歌的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江能波
[导读] 随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开始越来越强调在中小学中进行相应传统文化的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的不断进步,开始越来越强调在中小学中进行相应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作为我国特有的历史较为悠久的诗歌文化则越来越受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视,根据目前新课标课程所要求的标准,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需要老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来将诗歌的相应知识以及特点进行合理的阐述,同时灵活展现诗歌的优点,帮助学生接近中华诗歌之美。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初中语文课堂中诗歌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引言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提高诗歌意境的欣赏水平,教师需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快速掌握诗歌意境欣赏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诗歌意境欣赏水平,使学生在面对任何诗歌时,都能够快速进行诗歌意境的欣赏,确保学生欣赏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不够重视诗歌教学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诗歌在整个教材中所占有的比例比较小,并且在实际考试中所占有的分值也比较少,也就导致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侧重于其他课文内容教学,而对诗歌教学不够重视,长期发展下,学生自然也失去了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也就无法体会到诗歌的真正魅力。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其相应的身心发展较为的活跃,在这个阶段初中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则来源于自身的兴趣。但是中华传统诗歌的具体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相较于白话文体而言,在理解以及感悟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导致了一些初中生在初次面对诗歌的时候容易产生抗拒的心理,进而无法对其有极大的学习兴趣。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当中选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对诗歌进行正确的认识,通过理解诗歌的深入内涵而使其对诗歌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
        (二)“读”诗歌
        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抓手,也是解读一首诗的基础。当然,读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泛泛而读,教师应该准备一些朗读的音频、视频或背景音乐,营造诵读的浓厚氛围,且朗读指导不能仅仅满足于停顿节奏轻重缓急等方面,而应引导学生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由表及里深入阅读,特别是要引导学生调动想象、联想能力,调动起自己生活阅历、美好记忆、情感体验等,将抽象的文字鲜活化,这样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就能自然地把语言文字与生活画面勾连起来,从而体会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初步感知诗意。例如,教学《蒹葭》时,笔者下载了也飞老师的朗读音频和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通过也飞老师的范读和歌唱家的演唱,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朗读的欲望也空前高涨,并在动情朗读中,脑海慢慢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一个“白露未晞”秋天的早晨,一名男子踟蹰在江岸,他目光迷离举目张望,神情略显忧伤,似乎在苦苦追寻什么?反复的朗读唤起学生对诗歌感性的认识,使诗中凄美的画面(意境)浮现于脑海之中,为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做了必要铺垫。
        (三)找准意象,紧扣主旨
        意象既是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又是诗人的审美创造和情感升华。抓住诗歌的意象,就能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星星变奏曲》中“变奏曲”这一借用的音乐术语,提示了本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的,而整首诗藉以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尽管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即为本诗的主题,“星星”即为本诗的主要意象整首诗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自如地展示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人之所以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是因为“星星”最先点燃了他灵感源的导火索。诗中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
        (四)“析”情词
        诗歌多以抒情见长,诗歌教学的关键就是引导学生读懂诗中的情。如何让学生领悟诗情呢?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情词。所谓情词就是抒情主人公(往往指诗人自己)在诗句中表达情感的明示性词语。学生若能抓住诗中情词,那么诗歌抒发的情思就昭然若揭了。例如,在教学以下诗篇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重点捕捉住其中的情词: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中的“愁”字;白居易《钱塘江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爱”字;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中的“乡书”;杜甫《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李白《静夜思》中的“思”字等。教学中如果学生抓住了这些情词,诗歌主旨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学以致用,以应用为主旨
        诗歌教学与写作教学一样,都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与其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如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将诗歌内容转化为写作素材,将诗歌鉴赏与写作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可以为写作增添韵味,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文学修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积累以诗歌为背景的语言材料及语言表达方法,为写作做好铺垫。
        (五)创新古诗词训练模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动力
        初中语文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发现学生没有完全背诵古诗词的时候,就会要求学生们对古诗词进行抄写。教师认为,反复抄写能够加深古诗词在学生心中的印象,抄写的次数多了,学生自然就会记住。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成不变的学习模式就会让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的无趣,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此,教师就应该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进行学习。
结束语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中,处处关注着人的存在、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牛东旺.浅谈语文教学中诗歌的教学新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92-193.
[2]刘晓梅.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9(30):92-93.
[3]任大河.针对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184-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