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点,阅读能力决定了学生能否准确和轻松的理解课本知识。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开发学生智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的好处。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本文针对小学生阅读现状提出问题,讨论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生;阅读;培养
小学是奠定学习基础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好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阅读是小学阶段学生应该养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小学阶段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让学生大脑反应速度更快,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更好的理解老师提出的问题,尤其是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兴趣的培养,正确的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爱上读书,是老师在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一、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诱惑小学生的事物增多
目前在小学生阶段,存在的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阅读兴趣。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进步,大量的电子产品进入市场,手机、电脑以及电视等等五彩缤纷的画面吸引着小学生。而且视频比文字更加直观和生动,因此很难让小学生放下电子产品,养成阅读的兴趣更是难上加难。
(二)老师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生活中的诱惑增多,小学生又没有主观抵制诱惑的能力,这个时候再加上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那就很难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单纯的对小学生强调‘多读书,读好书’已经很难让他们提起兴趣。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审美和接受疲劳,从而对阅读产生乏味和抵制心理[1]。
(三)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空间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语文的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和思考的空间。要知道,听和读是两个概念,听是被动地接受过程,而读却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小学生自制力本就不高,因此很难专注的听老师讲上一堂课,没有自主阅读的空间,就缺乏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可能老师讲完整个故事,学生有一半时间都在走神,连故事内容学生都没有听懂,也就更不要提能否提起学生对故事阅读的兴趣了[2]。
(四)批评过多引导过少
有很多老师,将学生不爱读书的习惯全部归咎于学生本身的顽皮,因而批评学生。殊不知,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懵懂,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批评过多,不但不会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更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减少学习兴趣,从而放弃学习。小学生爱玩是天性,老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喜欢读书,爱上读书,而不是将书强加到学生身上。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一)有针对性的为小学生选择读物
小学生不具有主动克制自己的能力,因此让他们喜欢并主动阅读尤为关键。这就需要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的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方面,从而为他们挑选感兴趣的书籍。比如,老师可以直接问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是什么,或者通过家访,从家长的口中得知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而推荐读书内容[2]。
此外,老师还应该做好引导,让学生了解自己对哪方面更加感兴趣。比如,当学到课文《将相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像这篇课文中的蔺相如一样聪明?”或者问“你们知不知道,历史中还有很多人都像这个蔺相如一样聪明”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聪明?并且对其他历史人物产生兴趣,进而就可以给学生推荐几本像这篇课文一样和历史人物故事有关的书。
(二)进行讲故事比赛
如果说什么最能引起小学生兴趣,那无非就是故事了,老师可以借此开办以班级为单位的讲故事比赛。
比赛比较能够激起小学生的好胜心,老师在过程中多加引导,就能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4]。
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的父母帮助挑选自己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书阅读,然后每天抽出几个学生在班级读自己的故事,学生们可以给这个故事打分,直到所有的学生读完故事,老师根据分数的高低,来评选出班级中的故事大王。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会主动的去读书,来寻找出一个个小故事,班级一些同学的阅读氛围好,就能感染其他的同学,大家都争当故事大王,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让学生自愿养成主动阅读的兴趣。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空间和讨论空间
目前很多的小学教育,还留在单一给学生灌输知识的阶段,一堂课滔滔不绝,直到下课也没有给学生一点自主发挥,阅读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感觉到乏味,从而厌倦读书。
比如,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留给学生部分时间,自主读书,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记载本子上,然后展开小组讨论,小组之间先讨论每个人提出的问题,之后再由老师统一解答。
老师不可以直接否定某些同学的问题,要尊重小学生的想法,然后引导他们回到正确的方向。这样就给了小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这样,才可以将他们读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学生独立思考的次数多了,兴趣自然就慢慢上来了,阅读的习惯也就会逐渐变好[5]。
(四)设置悬念
悬念是小学生阅读的催化剂,老师巧妙的设置悬念,能够让小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想法,让他们不等老师命令就能够自发的产生读书的行为。
比如,第二天要学习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和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老师就可以在前一堂课跟学生说“明天,我们将会看到一个捂着耳朵偷铃铛的人,还会看见一个想要让庄稼长得快而自己拔苗的人,还有一个和狼作斗争保护羊的人,但是这三个人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说之后,就会在小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画面感,并且使学生在心中猜想结果,十分渴望第二天课程到来,从而得知那三个人的命运。悬念是十分吸引人的,这正是一个好故事必不可少的一点,也是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甚至能引起学生主动回家预习课文的效果。
(五)让阅读成为习惯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较为容易,但是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却要更难。学生可能因为老师的正确引导,在一天内或者几天内爱上读书。但小学生的热度维持时间较短,几天之后,若没有老师的再次引导,他们就很容易放弃阅读。
因此,老师应该尽量变换方法,让学生的阅读每天都充满新鲜感,而且要让班内每天都充满阅读氛围,这样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就会养成阅读习惯了。不仅如此,还应该让学生的家里也充满读书氛围[6]。
比如,给学生家长提建议,让学生在家开展亲子读书活动,告诉学生要监督爸爸妈妈读书,让学生‘带头’,带领着爸爸妈妈读书,作为主心骨,学生在家会比在学校更加认真读书。
再比如,可以让孩子睡觉前,给爸爸妈妈讲故事,哄爸爸妈妈睡觉,其过程,不但有趣而且温馨,这样做既能让孩子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又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而兴趣的关键是要让小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上阅读,爱上阅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运用方式方法,做好引导和提示,让学生能够自发性阅读,快乐阅读,从而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小学生爱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赖国强. 文本阅读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 课外语文, 2018, (4):123-124.
[2]杨佑燕.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J]. 中华少年, 2019(19):297-297.
[3]杨明坚.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J]. 语文课内外, 2018,(16):16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