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阶段儿童学习适应性的现状研究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月第9期   作者:吴兴希
[导读] 起始阶段的一年级儿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在发生转变——学习方法、
        摘要:起始阶段的一年级儿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在发生转变——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日常的作息习惯等都和幼儿园里不同。这个阶段的儿童都会面临“适应”的问题,而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有多方面,不同的儿童学习适应性发展的程度也不同。而学习适应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对待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态度,甚至会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业发展和社会职业发展。
关键词:起始阶段儿童;学习适应性;现状;对策
一、学习适应性现状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主编的《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中给出了对“学习适应性”的定义,即认为学习适应是: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亦即学习适应能力。这一定义得到了国内多数学者的认可。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即要克服学习情境中的困难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起始阶段的儿童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来,其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习惯、日常的作息习惯等方面都和幼儿园的有所不同。幼儿园的学习主要以游戏为主,而到了小学一年级除了各学科每天的课堂学习外,还要完成少量的课后作业。
        不同的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学习适应性发展得较好的孩子,在学习效果、同伴关系等方面的表现都好于学习适应性发展较差的孩子,而学习适应性发展得较差的孩子往往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信心、学习成绩下滑等问题。
二、影响学习适应性的因素
(一)影响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外部因素
        1、学校环境及学校教学理念
        幼儿园的学校环境、教室布置等都是以儿童年龄特征及身心发展特征为主。因此,为了让儿童更好地过渡到小学,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在儿童正式入学前学校应针对新生将学校的相关设施和环境做相应调整与更换。
        此外,有研究表明,学校的教学理念也对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在更注重儿童全面发展的学校里,新生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因为,这样的学校除了关注儿童的学习发展外,对儿童的身、心等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同样关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打下基础。
        2、来自教师方面的影响
        对于教授小学起始阶段学生的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以及其他方面习惯的是小学低端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只有在低段时培养好了学生的习惯,学生以后的学习才会更加顺利。研究表明,的确在小学低段的班级纪律普遍较好,所以很多教师都会在一年级时主抓学生的课堂及课间纪律。然而,这种对纪律的片面指导,常常忽略了学生心理适应方面的主观因素,及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等客观因素对其学习适应性的制约。
        此外,教师的课程和教学的设置也对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并随时关注及发现学生的身心变化, 以对教学工作作出相对应地调整与更改。
        3、家庭教育,家长因素
        家庭教育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民主型、溺爱型、简单粗暴型、放任型等。其类型的不同也对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有影响。同时家庭教育所具有的特征也会对儿童的身心素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李天燕老师的《家庭教育学》一书中也指出:家庭教育要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采用具体的行动方针和办法。包括在孩子人生的不同发展时期,家庭教育应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特殊人群和一些结构特殊的家庭要按照不同类别有区别地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此外,研究表明起始阶段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与家长的学历有着明显的关系,学历高的家长,其孩子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学习适应性;而学历相对较低的家长,其孩子往往在学习适应性方面表现较弱。这是因为,家长的学历背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二)影响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内部因素
        1、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如果儿童的适应性发展出现障碍,儿童会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学习适应性发展,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年级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的孩子虽然认知可以和动作分离了,但没有复杂的思维运算,并且具有集中化思维,即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因此,教师及家长在对一年级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时应根据其身心发展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内容。
        此外,儿童的入学年龄也会对其学习适应性的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由于身体原因或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而耽误了正常入学,超过七岁才入学的孩子往往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程度会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孩子,会产生自卑感;而入学年龄过低的孩子身心发展都比其他正常年龄入学的孩子要差,这两种情况都对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有负面的影响。


        2、儿童个性特点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特点,而不同个性的孩子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身独立性等方面都会有不同。
        2、1师生关系
        乐于亲近教师的儿童往往能更快地和教师之间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亲密的师生关系能帮助儿童更快地适应到学习生活中去,其中教师的支持也作为一种起始阶段儿童学习适应性的重要预测变量,能有效地推动儿童适应性的发展。相反,不常亲近教师的儿童,由于师生关系不协调,师生间缺乏交流,可能表现出非常依赖老师的帮助或者出现退缩、胆小的情况。
        2、2同伴关系
        国外有研究发现,儿童的学习适应性与同伴接受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同伴的排斥呈负相关。被同伴接受的儿童,往往变现得比较自信,课堂参与度更高;而被同伴排斥的儿童,往往会有自卑心理,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对到学校学习有排斥心理。
        2、3儿童独立性
        独立性与毅力是儿童应具备的一种重要品质,对其学习适应性的发展有催化的作用。而多数家长更注重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却忽略了孩子独立性与毅力的培养。
三、提高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对策
        1、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教师的桥梁作用
        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并注重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在注重班级纪律的同时也重视学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紧抓学生年龄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了解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加强教师的桥梁作用,加强在家校之间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关注并指导好家庭教育,及时了解儿童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与身心发展的变化情况,以对教学作出正确的调整。
        主动关注学生身心状况,与学生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性打下基础。
        2、学校科学的管理
        学校要重视起始阶段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制订完善的培养计划;为起始阶段的一年级儿童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帮助儿童尽快适应到学校学习和生活中。
        3、家庭合理引导
        家长应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儿童学习发展的同时,重视儿童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情绪变化。良好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的学习适应性发展带来正能量。
        家长重视并加强家校沟通,关注儿童的学校生活。加强和儿童的日常交流,主动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各方面的发展。
        由家庭教育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文化程度也影响着儿童的学习适应性发展,所以,家长应主动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水平。而随着现在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家长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小学起始阶段是儿童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重要过渡时期,是儿童人格形成、学习习惯养成、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应合力根据儿童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
        〖2〗李天燕,《家庭教育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