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9期   作者:刘晓庆
[导读] 从古至今,德育一直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
        摘要:从古至今,德育一直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极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与风气的影响,在此阶段加强对他们心理与品德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以听说读写为主要途径,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有利于促进“心言关系”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品读语言韵味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导言: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也是不断丰富学生精神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光要讲解课本知识,也要渗透德育教学,熏陶学生的情感,进而增强学生的良好品格,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渗透德育教育,要明确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之间的联系。我们从语文课本知识里发现有很多德育内容。但是,语文课本不是思想政治课本,教师要以学生掌握和理解语文知识为教学中心。语文知识有弘扬精神的观点,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有不同的思想内容,教师要仔细研究和运用。教师要考虑到教学任务、课本知识,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品德素养,有效地发挥自身品德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1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说,虽然德育教育已经在各初中教学中全面实施,但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德育教育的效果。第一,学校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校大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校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往往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教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导致了很多学校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没有德育教育的教学规划,从而影响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因素。大多数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会延续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设和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迫切需要改革;最后,学生因素。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强,同时也很容易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尤其是在网络和电子化充斥的今天,很多学生产生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不正确的思想,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也给初中德育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体系、教师行为和教学内容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全面渗透,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语文的本质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评词句、揣摩情感,受到德行的教化。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内容时,课文重点描写了三次父亲的背影,其中,有关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在这一句话中,作者用了攀、缩、倾三个动词,生动简洁地描写了父亲艰难穿过铁道、爬过月台的全过程。我尝试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慢动作,让学生仔细观察父亲的每一个动作,从视频画面中感受年老体衰的父亲在攀爬月台时的艰难,三个动词充分体现了父亲的那份爱子之心。然后,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中的深意,并读出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思想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品析文章词句、体悟情感,能让德育的渗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重视教师引导,将教学和德育相结合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在课堂中起到的是组织作用。为此,教师要想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就要创新教学方式,确定教学目的,掌握好科目发展的方向,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

首先,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指导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重视教学的引导方式,严肃要求学生,但不要给学生压力,要安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挫折的情绪;教师要在合适的时间对学生引导,不可以代替学生进行思考,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现阶段的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做人,因此,教师要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收获到新知识,感染学生的情感。其次,教师要把控好教学任务,掌握学科的发展情况,运用新的学科教学成果鼓励学生,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寻找学生的潜力,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的不同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教学,将德育教育和语文知识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锻炼了自身的文字语言能力,而且还体会到了文字的积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良好向上的情感和精神。
2.3 说理育人
        教育工作者以“理”育人,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必须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一定要让学生懂得立身做人的基本道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能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讲理,须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不落俗套、敢于创新,让教育对象能够领悟并欣然接受。“理”涉古今中外,分粗细纵横,然而更重要的是联系当前国内外实际,摆事实讲道理,巧设情境,循循善诱。也可利用班会、团队会等形式讲身边的英雄模范、新人新事,就事论理,以理晓事,从而让学生心悦诚服。当然以理育人不拘泥于形式,寓教于乐、寓理于情更佳。学生置身其中,方可受到“理”的熏陶。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觉悟,加强自我修养,这样才可增强说理育人的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拼搏进取精神是永远不可枯竭的!
2.4 在初中教师教学行为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思想的引导者,在学生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起到一个表率作用,用道德的标准来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可以和学生零距离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上的变化,并及时给予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的看待青春期的小情绪、引导学生正确的抵制外界的不良诱惑,从而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结论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到情感的培养及思想的熏陶。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渗透德育教学,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不仅可以掌握到语文知识,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潜在优势,在传播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达到更高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平禄.浅议初中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J].文教资料,2018(29).
        [2]石洪岩.浅谈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02).
        [3]陈洁.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研究[J].东西南北,2019(06).
        [4]李方芳.解读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