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与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以便让学生拥有“作战武器”,在语文“战场”上赢得属于自己的“阵地”,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信心,令学生今后可以主动参与到阅读与写作学习过程中,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水平。“以读促写”的出现,给新时期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语文教师需要根据相应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刺激学生的阅读欲,让学生在阅读“沃土”中汲取“营养”,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坚实基础。本文基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就以读促写在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运用提出自己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以读促写;课堂教学
《诗经》中曾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帮助初中生攻克写作这一难关,初中语文教师可借阅读之“石”攻克写作之“玉”,以便学生能够带着积极地情感参与到阅读学习过程中,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能够积累足够的词汇和语句,把握文章架构,知晓文章的创作手法,消化文章内涵,体会其中情感,并懂得如何借助语言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以便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以读促写”活动的开展,以便让学生从“拄着拐杖”模仿写作到“独立行走”进行创新式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学生提升语文成绩增添助力。那么,具体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以读促写活动呢?
一、以读促写,模仿铺路,借鉴课文的语句架构
在初中语文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在遇到写作部分之时往往会无从下笔,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语文组织架构。模仿是写作中的初级阶段,它并不是小学生的专属,初中学生也可以通过模仿来辅助“走路”,直到能够在写作之路上拥有自己的专属创作风格。
模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仿写”,简单来讲,就是按照一定的“模板”进行仿照式写作训练,让学生能够抓住一定的写作模式开展写作活动,这考验学生的语言“替换”能力。要知道,模仿是学生快速获取语文知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初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欠佳的学生需要借助这样的一步学会“走路”。而语文教师要做的便是借助以读促写的活动开展教学,以便借阅读之力,帮助学生拥有发掘出文章美的能力,促使让学生主动欣赏阅读文本当中的美段佳句,生出“仿造美”之心。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阅读文章之美,还能够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美的习惯,让学生今后遇到美词佳句之后,可以自主摘抄下来,并进行相应的仿写,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在教学外国诗歌《蝈蝈与蛐蛐》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匠心构思,通过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讲授这首诗歌之前,先让学生自主品鉴诗歌,以发现诗歌之美。学生选取“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为让学生能够仿照这样的句式进行创作,笔者先从全诗出发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明确: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表现出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诗人将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歌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在明确诗歌的过程当中便是学生剖析句子结构、掌握句子表现形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生“同义词替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替换之时,可将选句当中涉及到的主体和相关事物进行临近事物的替换,如该句描写的是冬天的夜晚,学生替换时可以替换成春季、秋季的夜晚等都可。
如:
“在冷清的秋天夜晚,当浓雾笼罩
一片幽寂,从窗边就升起了
秋蝉的歌儿,看逐渐升高的月色,
困意侵袭来,人们聆听着那声音
好似秋蝉在雾蒙蒙的湖边遥远鸣唱。”
虽然这个仿写不是最好的,但是确实班级学生思维闪光的结果,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呵护学生创作诗歌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道路上可以更行更远更长。
二、读写结合,巧妙补写,培养学生创作想象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阅读文本当中,作者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这些细节对作者布局谋篇没有太大影响,与文章也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但是这部分却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抓住时机,巧妙利用该部分内容,让学生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补写活动,借以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文章当中提到“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作者并未详细提到,笔者便利用这样的留白部分带领学生进行补写活动,笔者提示学生,当女婿听到他们这些对话之后会不会生疑?若是“我”的姐夫知道了叔叔于勒现在的状况,是装作不知道还是会立马跳起来和父母以及姐姐发生矛盾.......通过这样的引到,让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相应的补写活动,以最大化刺激学生的创作欲,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让学生能够发现不一样的创作世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阅读为引,写作创新,打造学生的创作风格
阅读是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有效助推剂,这正是学生写作所需要的“思维闪光”,而阅读当中的情感则能够给予学生最多的灵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刺激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的情感触手变得敏感,从而有效实施创新写作活动,让学生逐步走进创作的较为高级的殿堂。
比如,在教学《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短诗五首(月夜、萧红墓畔口占、章等)》这一单元之时,学生需要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把握诗歌的意象,同时需要深入诗歌世界,理解诗人情感,拿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歌来讲,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抒发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拳拳深情;陈毅的《梅岭三章》,字里行间饱含着无产阶级革命者投身革命、勇于献身的凛然正气以及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不论哪种情都那么的令人动容,令人肃然起敬。为让学生能够进行创新写作,在教学完这些诗歌之后,笔者引导通过自身的感悟与理解诗歌的情感,以情为引,将内心深处最动人、最柔软之处利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不拘泥形式、题材、字数,只要将表达出最真挚的感情即可,让学生能够探寻到发扬自己风格、表达自己情感的专属创作之路。
总之,以读促写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相应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方式灵活开展以读促写活动,让学生能够从写作“小白”成为独具创作之风的写作“高手”,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以及语文水平与素养,让学生有能力在语文学习之路上发展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以读促写教学研究[J]. 罗天福. 华夏教师. 2019(12)
[2] 我与名家近距离——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研究初探[J]. 吴永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6(09)
[3] 初中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研究[J]. 张智远. 当代教研论丛.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