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名奇
[导读] 在大学阶段,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在大学阶段,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滋养学生美好心灵、内化学生道德品行、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构建学生既有底蕴又有冲劲的思想品质,是完善大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做好新时代大学生通识教育的重要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而大学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融入,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的社会需求。因此本文根据对通识教育的理解,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做一点浅析,希望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在大学生人才过程中顺利开展。
         关键词:大学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实践探索
        
         引言: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本土化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落实,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实践中继续发挥作用,从两者的互相渗透中,汲取对大学生引导教育是有益的,让大学生能够真正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传承下来,充实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具备强大富足的内心力量,实现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不仅仅自己拥有追求幸福的能力,还可以为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断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教师可以选择富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六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按照不同节日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结合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度融入活动,深刻了解中华传统节日的内涵,深度挖掘传统节日,对自身成人成才的引导意义,不断让学生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认知。
         例如:可以在春节放假前夕举办“一元复始,诚至金开”的生存挑战赛活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加强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品质;元宵节开学之际举办“闹元宵,家乡的年味”的摄影图片展,用影像记录带动学生了解元宵风俗,使学生感受家乡面貌变化,提升民族自尊心;清明节可以举办“缅怀先烈、牢记使命、不忘传统”的活动,使学生了解清明节意义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以此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勇于承担,让文化变得触手可及,能够深切感受与体会,不是悬在空中无法碰触的,是实实在在发生在周边的实例、生活。
         “感受民俗 欢度端午”“邀月、吟月、画月”等活动可以在端午节、中秋节举行,通过节日习俗,故事传记,名俗文化,传统习惯等等增强学生爱家、爱校、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诠释节日内涵和底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方式思念亲朋,触动学生对文化和通识教育产生共鸣;重阳节期间,举办“迎重阳 播微孝 诵经典”和“两感教育(感恩父母感谢老师)”的主题通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传承孝道,孝老爱幼、以礼待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养成懂得感恩、知书达理的良好精神品德,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在一个又一个主题活动中体验,让内心得到升华。


         二、开发构建多种平台媒介,不断促进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在大学教育中,学校可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多种形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为核心,进行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渠道,开发课程、开发教材等等支持,深化促进通识教育的落实,同时教师要加强课堂教育,强化通识教育,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实现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知行合一。学校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大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校史馆、档案馆,结合国史、校史和人物史等,加强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帮助建立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基地,搭建专家学者与师生互动学习的平台,组织调研、实践和各种展示活动,开发网络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媒介,开发优秀项目、平台和活动,从课堂教育、实践环节、文化浸润和网络育人多个载体,用来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育人精神,内涵,价值,促进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开展,在实践中加深大学生的运用力度。
         三、利用德育资源,不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
         紧抓德育的育人作用,发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内核的通识教育的开创性和精神支持,实现德育教育与教学改革,传统结合现代科学育人,通过传统文化与通识教育的融合,达到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人格塑造,同时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国学学习,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起德育为先、国学为重的通识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能够系统深入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同时将通识教育的创新理念,注入文化的传承,充分利用德育的信念力量,让学生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大学教育的资源优势,以名师、名家进课堂为依托,开设国学经典讲堂,或者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体验活动,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文学生活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领读经典,开办讲座和交流互动等活动,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体验优势,扩大教学容量,通过德育育人方式开展教育工作。要深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分析其精神实质与大学生德育内容的相关性。例如,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可以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厚德载物”“贵和持中”“比德于玉”等思想,可以和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相结合。通过通识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德育先行,倡导并践行互动教学、知行合一发挥德育教育的突出特点,扩充并有效利用学校的德育资源。
         结语
         总而言之,在大学教育中,以通识教育课程为支撑,不断深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中,丰富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教育,在各专业或者各类课程的精神层次、文化价值、人文精神等等,为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感兴趣的内容,在实践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路.在应用型大学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J].读书文摘,2016(24).
         [2]江明辉.高校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契合性研究[J].教学研究,2016(2):6-9,24共5页.
         [3]龙翔.中国传统文化应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文学月刊,2017(4):152-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