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旨在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念,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科学,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优化、改革传统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思维的翅膀,遨游知识的海洋,快乐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儿童心理学家还认为,儿童具有天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轻松、和谐、动态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科学教学如何突出“快乐”,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地求知呢?
一、让学生感受赞赏的快乐
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语言的巧妙,语气是否具有赞赏性和鼓励性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也符合心理学的观点。因此,作为教师要有适合小学生的语言风格,语言要有亲和力,以鼓励为原则,让学生听着心花怒放,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即使学生做的欠缺,只要是认真对待,先肯定其态度,再指正不足,进而鼓励验证。我们班有个学生叫陈超,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很少主动发言。在学习《指南针》一课时,课本上有“司南”图片,我引导让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使学生认识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伟大。许多学生知道一件事,却不知道另一件事。他们在交流时做了全面的介绍。我发现陈超不停的举手,放下,犹豫、纠结。我走到他面前鼓励他发言,最后他鼓足了勇气,向同学们介绍了司南是中国古代辨别方向用的一种仪器,是我国劳动人民结合生活实践利用磁石磁性发明的,对我国以及外国的航海事业意义深远。回答完毕,我询问他哪里了解的关于司南的知识。他说他喜欢课外阅读科学书籍和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我对他提出了表扬,并引导全班同学对他的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并要求向陈超同学学习。
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上,每次发言或得出实验结论都很精彩,而且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也征求了同学们的意见改称呼陈超同学为我班的“小科学家”。从此,陈超同学越来越积极发言了,也越来越自信,每次发言总是很精彩,看出了真的是喜欢科学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鼓励、赞赏,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和赏识每一位学生,千万不能吝啬表扬,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专长;欣赏每个学生的成就,即使他们微不足道;感谢每个学生的努力和善良;欣赏每个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超越。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对学生的赞赏也应时时渗透在自己的课堂教学用语上,诸如“你进步了”、“你的想法比较独特,真不错”、“回答得真棒”、“你的问题提得很有水平”、“能有自己的观点,很有新意”等等,时时挂在我的嘴边,使学生听到后有了满足感,也倍增了自信,感受到赞赏的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二、让学生感受动手操作的快乐
课程标准指出,设计与技术领域是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将其纳入本标准的学习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小学生最开心的事就是玩。玩耍是小学生的“天性”。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玩儿中学。在《声音的产生》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们玩桌上的实验材料,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当学生们在玩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并且会问很多与声音有关的问题:为什么小提琴会发出声音? 皮筋不动就没有响声? 为什么用鼓槌敲鼓,在鼓发出响声的同时,鼓面上的豆粒会跳动?为什么对着瓶口吹气会发出声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们经过分析讨论,找到了“所有发声物体都在振动”的规律。
这时,学生们的兴趣正在上升,适时引导他们用实验来验证上述判断。其结果很容易自然地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兴趣浓厚,气氛活跃,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仅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也达到了培养创新能力之目的。
由此可见,只要教师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和条件,学生就能快乐地玩耍,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挥智力,激发潜在的求知欲,可谓一举多得。
三、让学生感受合作的快乐。
“学会与他人合作,在思考的过程和结果中能够与他人沟通”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团结合作精神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在科学课上,我们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自己思想、倾听他人思想、学会沟通、增强合作意识的机会。分组实验中更需注重小组的分工合作,在展示时,因为要求以小组形式,他们会更注重合作时的情况,这样逐渐使他们树立小组意识,逐渐的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逐渐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如:四年级上册《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一课教学,分组实验观察蜡块的变化环节,我引导实验小组在实验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安排准备员、记录员、实验员、观察组、讨论组,通过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经历蜡烛物质形态从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的过程。整节课,学生始终处在合作、讨论、交流的开放性学习中,大家集思广益,不一会儿便争先恐后地展示小组学习的成果,畅所欲言,观点鲜明。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能促进大家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从而彼此了解,增强感情,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创新地参与学习。
四、让学生感受创新的快乐
我总认为打个“×”是对孩子思维的彻底否定。每次,我用“心”理解孩子们的答案,当他们有不同的回答时,我会用“?”,及时给学生一点儿启发或是点拨引导。孩子们弄懂了生活中的一点儿科学知识,那是我的一份期待。
在探索性实验中,往往有许多实验不知道自己的结果,而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生结果,如观察蚕的生活,观察青蛙,观察萌芽的种子,这样的观察,只有在课堂上采取一些标本是很难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实验,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探索。经过用心培养,认真观察,详细记录,在课堂上进行集体交流汇报。这样,每个人在课堂上都有话要说,每个人都有话要说。当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记录和总结创造出一些独特的想法时,每次我都用惊讶的表情、欣赏的眼神和充满激情的语调惊呼:“你真聪明!”“真了不起!”“真富有创造性!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兴趣、思考的兴趣、成功的喜悦、创造的喜悦,在老师的赞美和肯定中,提升自信,让他们学会创新。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中玩儿,在玩儿中学”,可以让知识超越教材,让教学超越课堂;让脚镣远离学生,让快乐填满课堂。经过实践和探索,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表达不同意见,愿意表达自己。教室里总是充满了快乐和活力,学生在积极的情感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玩儿中学,学中玩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徐淑彬,科学课中的“快乐教学”,《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33期
[3]何敏华,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快乐教育,《课程教育研究》?2019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