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绘本教材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第10期   作者:朱彬
[导读] 采用绘本式教学,易于学生学习,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摘要】:采用绘本式教学,易于学生学习,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绘本阅读,可以提高识字量有限的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运用绘本式教学不但要注意科学的方法,更要讲究教学的策略。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看图读图、巧妙引入、续编故事、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运用游戏等策略,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关键词】:绘本教材  教学策略
         绘本是20世纪产生的图书品种,是近些年来深受儿童甚至成人喜欢的图文结合的叙事文体。这种图文并茂、以图为叙事主体的绘本,充满情趣,可以降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适合他们学习,极易吸引低年级学段的学生。因此,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采用了绘本式教材设计。绘图作为重要的叙事要素,不仅直观展示故事发生的物质空间,也包括烘托故事气氛、人物的活动与感受、呈现故事情节等人文内涵。采用绘本式教学,易于学生学习,更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绘本阅读,可以提高识字量有限的低年级小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运用绘本式教学不但要注意科学的方法,更要讲究教学的策略。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认真看图、巧妙引入、续编故事、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运用游戏等策略,提高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一、看图读图,引导学生阅读绘本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结合的。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属,而是图书的命脉。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引导学生认真看每一幅图画,让学生通过画面“读”出其中用意。教材中绘本的内容种类主要有儿童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学习活动、问题情境、资料的展示等。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学做“快乐鸟”》一课时,教材里有绘本故事《蜗牛与寄居蟹》。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我引导学生一边认真看图,一边阅读文本对话,理解故事所表达的意思,领会绘本要体现的教育主题,能够辨析明理。看不懂的可以问问老师,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交流交流。最后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心态就会不同,感受也会不同。蜗牛不再羡慕寄居蟹能够时不时换新房子,因为那样太操心、太麻烦;寄居蟹不再羡慕蜗牛一辈子住一间房子,因为那样太平淡、太乏味。换一个角度去想,就都会得到快乐。这样让学生明辨对于错、是与非,并通过人物故事和细节的回味,深入理解课题,实现学生的道德成长。
          二、巧妙引入,增加学生绘本阅读兴趣
         教材中绘本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增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呢?老师起关键作用。老师可以先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声音投入地引入故事,抛出问题,然后用激励的课堂语言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注意力,促进学生去自主阅读,提升阅读水平和能力,随之读懂故事,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一课时,引导学生读绘本故事《小猴学种植》,首先抛出问题:小猴喜欢吃什么?它都种了些什么?有收获吗?大家快去读一读故事吧,答案就在故事里。这样学生们就兴致勃勃的开始读故事了。通过这个绘本故事要让学生明白,播种只是第一步,此外还要细心地呵护,勤除草,适时施肥、浇水,才会有收获的。我们种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不仅收获了果实,还收获了期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劳动的喜悦。这样,就在孩子们小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有劳动就会有收获的种子,达到了育人的目标。
          三、续编故事,培养学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低年级教材中绘本叙事多分为说明式叙事、讲述式叙事。说明式叙事,只要老师认真理解绘本的设计意图,选择性地采用绘本中的教学暗示就可以。讲述式叙事中,道理叙事的使用也相对简单,除上述引导性领悟外,还可以请学生续编故事。

如一些的开放式结尾的绘本故事,教师就可组织学生进行故事续编的教学活动,以考察学生的思维、态度的现状,明确他们所处的发展状态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结合小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分小组续编,然后进行交流,通过呈现多元的续编思路,使得课堂成为不同道德观与思路进行交流的平台;同时,通过多元思路的交流,明辨不同思路的问题与局限,形成群体的教育力量。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安全地玩》一课,指导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她会去玩吗?》时,请学生续编故事,设问:兰兰会去踢球吗?兰兰会去跑步吗?她摔倒了吗?兰兰还会去玩什么?孩子们踊跃发言、讨论,续编故事,课堂气氛活跃,大家很好地给各自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安全课,令人高兴。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感受绘本学习快乐
         在绘本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让绘本故事的画面动起来,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感受绘本学习的快乐。我们在课堂中若能有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通过录像、幻灯、动画、配音辅助展示绘本故事,创设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故事发展的完整过程,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简单的画面丰富化。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1课绘本《小马过河》时,我先播放《小马过河》的动画片,让学生更细致地体会小马第一次挑战过河的情境,懂得能否挑战要考虑自身和环境的具体情况,不能盲从也不能冒失的道理。引导学生明白,迎接生活中的一个接一个的挑战是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经历。
          五、角色扮演,开启学生感知事理的能力
         绘本表演教学是以轻松的状态进行学习,通过理解故事情节,对原本的角色或情节进行加工改变,借助表演的方式,参考绘本图画,对故事进行再现的一种教学方法。如一年级下册第2课《我们有精神》,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精神”的状态,组织学生表演升国旗。先组织学生阅读绘本,再观看国庆升国旗录像,然后组织学生模仿表演。四位精神饱满的小升旗手手持国旗,在庄严的进行曲中,正步走向升旗台,升起国旗。通过看绘本,再表演,引导学生领会在正式、庄严的场合里“有精神”的样子,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再如在第二课时,可组织学生模仿走路时垂头丧气、弓腰驼背和昂首挺胸正步走表演,启发学生思考哪种走路样子好。借表演,引思考,开启学生感知事理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绘本中的生活与人物的做法作参照,使之成为自己精神世界成长的促进力量。
   六、运用游戏,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柏拉图说,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又有人说,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最好的学习动力莫过于对所学知识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内在兴趣的莫过于游戏。” 游戏法就是在绘本式教学中根据课文中图画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法实施教学即可以让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感觉,又能吸引学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教师所讲授的道理融入其中,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讲授《风儿轻轻吹》时,根据绘本,组织学生玩纸飞机、玩纸风车、放风筝、吹泡泡、扇扇子等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了解风的有关常识和风在生活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绘本故事教学可以突破单纯的阅读、欣赏的教学方式,开展引导学生进行续编故事、创设情境、角色表演、小游戏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对画面、文字的再加工,让静态的绘本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饶有趣味地“走进”绘本,和故事的主人公一起悲喜、一起对话、一起思考,能获得某种情感陪伴的需要。同时,教师也能引导学生从与绘本故事人物的相伴中走出来,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用绘本中的生活与人物的做法作参照,使之成为促进自己精神世界成长的促进力量,很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育人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1月第1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